李玟离世后:数字遗产如何处置引发社会关注
发布时间:
2025-10-22 15:44:10
来源: 保山日报网
近日,一则关于歌手李玟网易云音乐账号被误登录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使用新办理的手机号注册时,意外登录了李玟的账号,并在后台看到大量粉丝发来的怀念私信。账号主页显示,该账号名为'李玟',拥有26.1万粉丝。这一事件再次将'数字遗产'的处置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当一个人离开世界后,其社交账号、游戏账号、聊天记录和相册等数字资产该如何处理?是像传统日记本一样被家人妥善保管,还是随着时间消失在数字海洋中?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经济利益和情感记忆的深层连接。
歌手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来源:网络
'数字墓碑'现象引发思考十多年前,微博账号'走饭'成为特殊纪念地。这位因抑郁症离世的女孩,生前将微博作为抒发痛苦的'树洞'。离世后,账号未被注销,反而成为网友倾诉的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留言,分享喜怒哀乐,这里仿佛成了'数字墓碑',承载着对生命的思考和陌生人的善意。
然而,并非所有逝者账号都能如此幸运。更多家庭面临平台规则僵化和管理拉扯。一位母亲想通过女儿社交账号了解其生前最后生活片段,却被平台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她无法查看珍贵照片和生活记录,只能看着账号沉寂甚至被系统回收。这种情感需求与平台管理规则的冲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普遍痛点。
'二次放号'暴露管理漏洞针对'李玟账号事件',网易云音乐客服回应称,问题源于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总工程师袁博解释,'二次放号'指原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运营商收回并空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投放市场。不少网友用新手机号注册平台时,都曾登录陌生人此前的账号,这凸显了数字时代虚拟资产保护的法律与技术滞后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数字遗产宪章》,数字遗产是以二进制形式描述的、包含人类知识和活动成果的信息权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将其定义为:被继承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存储或积累的,去世后仍存在并具有经济或情感价值的全部数据。
数字遗产归属权争议王琦指出,数字遗产具有多重属性。一部分是明确财产,如支付宝余额、游戏账号稀有装备、可带来广告收入的自媒体账号等,这些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部分应纳入遗产范围,由合法继承人继承。
另一部分则涉及逝者人格利益和隐私。聊天记录、私人邮件、仅自己可见的动态等极具个人色彩的内容,若直接交给继承人可能侵犯隐私。这种复杂性导致各大网络平台处理方式各异,但普遍存在共性问题。
核心争议在于账号归属权。几乎所有平台用户协议都规定,用户只有账号'使用权','所有权'归平台所有。这意味着用户每天使用的账号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基于此逻辑,用户去世后平台不会轻易交出账号控制权。腾讯曾明确QQ和微信账号不能继承,微博规定连续90天未登录账号有权被回收。这些条款主要出于管理便利和资源优化,却很少考虑用户情感诉求。
继承路径的缺失和复杂也是一大困境。大多数平台未提供生前规划账号处理方式的功能。意外发生时,亲属需在悲痛中搜集死亡证明、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通过烦琐流程向平台提交申请。即便材料齐全,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通常只能选择注销账号或申请冻结为'纪念账号'。
海外平台的探索与国内进展相比之下,海外平台更早进行规则探索。Facebook推出'遗产联系人'功能,用户可指定朋友或亲人在自己去世后管理纪念账号,可发布悼念帖文、更换头像,但不能登录或查看私信。国内平台也在跟进,B站推出'纪念账号'服务保护离世UP主账号,微信从2025年9月起对长期不使用账号不再回收处理,这意味着承载记忆的朋友圈不会因系统规则而消失。
随着数字时代的深入发展,当一个人离开世界后,其社交账号、游戏账号、聊天记录和相册等数字资产该如何处理?是像传统日记本一样被家人妥善保管,还是随着时间消失在数字海洋中?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经济利益和情感记忆的深层连接。
歌手李玟的网易云音乐账号。来源:网络
'数字墓碑'现象引发思考十多年前,微博账号'走饭'成为特殊纪念地。这位因抑郁症离世的女孩,生前将微博作为抒发痛苦的'树洞'。离世后,账号未被注销,反而成为网友倾诉的场所。每天都有大量留言,分享喜怒哀乐,这里仿佛成了'数字墓碑',承载着对生命的思考和陌生人的善意。
然而,并非所有逝者账号都能如此幸运。更多家庭面临平台规则僵化和管理拉扯。一位母亲想通过女儿社交账号了解其生前最后生活片段,却被平台以隐私保护为由拒绝。她无法查看珍贵照片和生活记录,只能看着账号沉寂甚至被系统回收。这种情感需求与平台管理规则的冲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普遍痛点。
'二次放号'暴露管理漏洞针对'李玟账号事件',网易云音乐客服回应称,问题源于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总工程师袁博解释,'二次放号'指原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运营商收回并空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投放市场。不少网友用新手机号注册平台时,都曾登录陌生人此前的账号,这凸显了数字时代虚拟资产保护的法律与技术滞后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数字遗产宪章》,数字遗产是以二进制形式描述的、包含人类知识和活动成果的信息权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将其定义为:被继承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存储或积累的,去世后仍存在并具有经济或情感价值的全部数据。
数字遗产归属权争议王琦指出,数字遗产具有多重属性。一部分是明确财产,如支付宝余额、游戏账号稀有装备、可带来广告收入的自媒体账号等,这些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部分应纳入遗产范围,由合法继承人继承。
另一部分则涉及逝者人格利益和隐私。聊天记录、私人邮件、仅自己可见的动态等极具个人色彩的内容,若直接交给继承人可能侵犯隐私。这种复杂性导致各大网络平台处理方式各异,但普遍存在共性问题。
核心争议在于账号归属权。几乎所有平台用户协议都规定,用户只有账号'使用权','所有权'归平台所有。这意味着用户每天使用的账号并不完全属于自己。基于此逻辑,用户去世后平台不会轻易交出账号控制权。腾讯曾明确QQ和微信账号不能继承,微博规定连续90天未登录账号有权被回收。这些条款主要出于管理便利和资源优化,却很少考虑用户情感诉求。
继承路径的缺失和复杂也是一大困境。大多数平台未提供生前规划账号处理方式的功能。意外发生时,亲属需在悲痛中搜集死亡证明、户口本、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通过烦琐流程向平台提交申请。即便材料齐全,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通常只能选择注销账号或申请冻结为'纪念账号'。
海外平台的探索与国内进展相比之下,海外平台更早进行规则探索。Facebook推出'遗产联系人'功能,用户可指定朋友或亲人在自己去世后管理纪念账号,可发布悼念帖文、更换头像,但不能登录或查看私信。国内平台也在跟进,B站推出'纪念账号'服务保护离世UP主账号,微信从2025年9月起对长期不使用账号不再回收处理,这意味着承载记忆的朋友圈不会因系统规则而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