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政策加码 科技型企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发布时间: 2025-10-22 17:02:37

来源: 保山日报网 

  

  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正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期。近期,北京市、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多地密集出台专项政策,从梯次培育、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维度发力,为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地政策联动 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生态

  10月20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官网发布《关于广东省2025年第二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告》,公示入库企业名单,标志着省级科技型企业培育进入实质性阶段。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0月15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措施》,提出12项具体举措,涵盖研发投入加计扣除、创新券补贴、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指出,本轮政策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重点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技术转化慢等成长瓶颈,有助于抢抓全球科技革命机遇,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头支撑。

  梯次培育体系:精准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

  完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成为多地政策的核心抓手。该体系以“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领军企业”为路径,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资源精准配置。例如,对初创期企业提供创业孵化补贴和天使投资引导,对成长期企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对领军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分析称,梯次培育可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分层分类的奖励补助、项目支持和考核标准,帮助企业突破技术来源受限、市场空间狭窄等瓶颈,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在知识产权领域,多地推出专项服务。广西《若干措施》明确,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开通专利申请快速预审通道,将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构建起技术保护与商业化的快速通道。

  金融创新: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局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科技型企业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持有者,其融资需求日益迫切。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飞建议,可通过两方面强化金融支持:一是将技术质押贷款额度上限提升至5000万元,并简化审批流程至10个工作日内;二是推出5-10年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匹配科技研发周期。

  政策层面已形成国家与地方联动格局。今年2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入长期资金、发展耐心资本、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融资模式。

  地方层面,广西《若干措施》提出设立50亿元规模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北京则通过“京科融通”平台整合政府、银行、担保机构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保贴”一体化服务。

  协同机制:推动政策闭环落地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强调,科技金融政策需建立“协同、透明、创新、闭环”的执行机制。主管部门应联合金融机构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金融机构需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研发保险等金融工具;企业则要完善内部风控体系,形成政策制定、执行、优化的良性循环。

  目前,多地已建立政策动态监测系统。例如,广东省科技厅通过“粤科汇”平台实时追踪政策实施效果,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专利授权量提升18%,政策红利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