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减少进口美国大豆?深度解析中国大豆采购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5-10-22 17:22:54
来源: 保山日报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 北京报道
2025年美国大豆迎来历史性丰收,产量创下新高。然而,美国豆农的喜悦很快被库存堆积的危机所取代。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新季大豆出口已启动,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对华销售记录。随着秋收季节推进,美国大豆库存压力持续加剧,市场关注中国采购策略的转变是否成为关键因素。
针对'中国故意不采购美国大豆'的市场传言,光大期货分析师侯雪玲向《华夏时报》记者明确表示:'中国大豆采购完全遵循市场原则,国内油厂的采购行为具有高度自主性。哪家大豆的压榨利润更优,油厂就会优先选择哪家。'这一表态直接驳斥了不实猜测,揭示了商业逻辑的核心地位。
巴西大豆占比突破7成,南美成主要供应源
自贸易摩擦升级以来,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反制关税,但国内需求保持稳定。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靳晚冬指出:'南美地区作为全球最大大豆产区,其产品质量与美国大豆相当,能够有效填补美豆减量带来的供应缺口。'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进口大豆8619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巴西大豆以6370万吨占据73.9%的份额,美国大豆仅占19.5%,阿根廷占3.4%,其他地区合计占2.1%。
从油厂采购进度看,截至10月14日已完成2025/26年度采购量的3705.4万吨,其中巴西大豆占比达78.4%,阿根廷和乌拉圭合计占21.6%,美国大豆采购量为零。这种采购结构的变化,反映出市场对南美大豆的强烈偏好。
阿根廷减税政策引发全球采购潮
9月22日阿根廷政府实施重大减税政策,将大豆及制品的出口关税降至零,该措施持续至2025年10月31日或累计出口达70亿美元。政策生效后,全球大豆价格应声下跌,阿根廷现货市场成交火爆。创元期货研究院分析师赵玉透露:'降税期间阿根廷累计出口大豆超500万吨,其中340万吨为10-11月船期,170万吨为明年6-7月新作,这些大豆基本全部运往中国。'这一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大豆供应的充足性。
对于采购地选择,侯雪玲分析指出两大核心因素:一是南美大豆具有明显的利润优势,二是其供应稳定性较强。尽管今年4月以来巴西大豆FOB价格不具优势,但综合关税成本后,其进口榨利仍优于其他来源。阿根廷大豆虽偶尔出现低价,但整体供应稳定性不及巴西。
美豆出口结构性困境凸显
油厂的商业采购逻辑直接导致美豆市场份额萎缩。侯雪玲表示:'随着巴西大豆扩产,其性价比优势愈发明显,油厂自然增加采购量。'数据显示,中国对美豆的依存度已从2019年前的40%降至近两年的20%左右。这种转变并非短期波动,而是持续数年的结构性调整。
赵玉分析指出,美豆因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出口市场,被迫以低价开拓其他国际市场。虽然其FOB价格较巴西更具竞争力,但其他国家并未显著增加采购量。反观巴西大豆,尽管今年价格偏高,但在出口高峰期结束后,其他国家采购量也出现回落。
美豆销售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异常特征。传统上8-12月为销售旺季,但今年8-9月周度销量仅达去年同期的六成,创五年新低。这种反常现象,与失去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冲击密切相关。
质量差异与存储特性影响采购决策
南美大豆与美豆存在质量差异。赵玉指出,阿根廷大豆质量通常低于美巴两国,存在明显价差。从船期报价看,阿根廷大豆价格偏低。巴西大豆含油量较高,但含水量也较高,存储难度大于美豆,因此到港后多直接进入压榨环节。
四季度采购格局与价格展望
当前美豆收割已进入尾声,市场预估完成率超70%。赵玉分析称,尽管种植面积缩减,但单产表现良好,预计总产量达1.15亿吨以上,接近上年度1.188亿吨的水平。然而高产量遭遇需求疲软,期末库存可能维持中性偏高水平。
中美关系走向仍是关键变量。若关税政策不变,新季美豆可能跌破1000美分/蒲式耳;若重返中国市场,价格将获得支撑,但在全球供应过剩背景下反弹空间有限。靳晚冬认为,美豆期货价格将维持弱势,巴西新作上市后可能进一步下跌。
对于四季度价格走势,侯雪玲建议关注两大焦点:一是中美关系变化对进口利润窗口的影响,二是美国生物柴油政策对压榨需求的拉动。当前市场处于底部盘整阶段,等待需求端出现实质性改善。
国内豆粕市场呈现'弱现实、强预期'特征。预计四季度大豆到港量2453万吨,同比增加140万吨,高供应格局将持续至年底。虽然饲料消费处于旺季,但生猪、鸡蛋价格低迷可能引发养殖端加速出栏,进而削弱饲料需求。若此情景兑现,豆粕供应宽松局面将加剧。明年一季度因采购积极性下降,到港压力可能减轻,供需格局有望改善。
靳晚冬指出,国内大豆受高库存压制,四季度将维持区间震荡;豆粕市场因阿根廷出口政策边际效应减弱,叠加巴西种植顺利,预计表现弱势,但在成本支撑下下跌空间有限。
责任编辑:帅可聪 主编:夏申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