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会客厅成车圈“急救站”:车企转型的集体突围
发布时间:
2025-10-23 19:23:03
来源: 保山日报网
2025年的深圳华为总部,俨然成为汽车行业的“智慧圣地”。从年初至今,何小鹏、朱华荣、李想等车企掌门人接连造访,这座位于龙岗的科技基地俨然成为车圈转型的“急诊室”。这场看似偶然的聚集,实则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生死战中的集体突围。
掌门人密集拜访:从技术讨教到战略结盟
2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成为首位登门的车企高管,离别时与任正非的合影引发行业热议。他透露此次拜访收获了科技、企业治理等多维度的战略建议。6月,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冒雨来访,这场被外界解读为“复合仪式”的会面,标志着广汽与华为历经八年曲折后重启合作。
图源:何小鹏微博
8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履新仅11天便率队来访,华为为其阿维塔品牌定制的HI Plus模式升级方案浮出水面。9月,东风集团董事长杨青现身华为,随行的还有副董事长徐直军、余承东等核心高管,联合实验室的筹建计划同步曝光。10月,理想汽车李想前脚离开,奇瑞汽车尹同跃后脚便至,上汽集团的考察队更被网友在华为园区“抓个正着”。
智能化生死局:百亿自研VS华为加速度
这场排队拜访的背后,是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集体焦虑。自研智驾系统需百亿级投入且研发周期长达3年,而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其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已压至200美元以内,昇腾AI芯片价格较英伟达H100低20%。对车企而言,华为的技术货架如同现成的“急救包”。
表面上的技术交流,实则暗藏战略博弈。长安汽车希望通过HI Plus模式提升阿维塔销量,广汽集团将高端突破的希望寄托于华望汽车,东风集团则试图复制华为IPD管理流程。这种“急诊式”合作,在2025年的中国车市显得尤为迫切——新势力车企已用销量构筑起壁垒,传统车企若再不加速转型,恐将彻底失去市场话语权。
转型困境:自研派的血泪教训
奇瑞汽车的五年布局堪称典型案例。2020年豪掷千亿成立的雄狮科技,其L2+与L4双线并行战略很快暴露问题:L4级Robotaxi项目吞噬60%算力资源,导致量产车型急需的L2+城市NOA系统因资金短缺屡次推迟。由前特斯拉技术明星谷俊丽领衔的大卓智能,最终因硅谷式管理与国企文化冲突在2025年5月解散,智界S7累计3.8万辆的销量与高阶智驾依赖外部供应商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长城汽车的毫末智行同样陷入困境。这个被视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子公司,因技术路线反复摇摆导致城市NOH功能多次跳票。同期华为ADS 3.0已大规模装车,小鹏XNGP覆盖全国超2595个城市。最终长城董事长魏建军选择与元戎启行合作,毫末智行彻底沦为备胎。
大众集团的遭遇更具国际参考价值。其五年投入70亿欧元的软件部门CARIAD,因硬件思维主导开发、外包代码质量问题导致软件迭代严重滞后。这些案例揭示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共性难题:硬件制造的长周期与软件迭代的快节奏难以兼容,管理层技术路线摇摆更使自研努力付诸东流。
华为模式:从供应商到生态构建者
在闭门造车屡屡受挫后,开放合作成为主流选择。奇瑞深度绑定华为打造智界,长城联手元戎启行,小鹏、理想则选择性采用华为技术。华为提供的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模式)形成完整技术货架,其中智选车模式下的问界成为标杆案例,但其他“界”字辈车型表现参差不齐。
这种差异化合作背后,是华为“不造车”承诺下的商业智慧。通过输出激光雷达、鸿蒙车机、ADS系统等核心技术,华为在造车产业链中实现多点盈利。更关键的是,其灵活的合作模式既帮助车企换取生存时间,又通过数据反哺持续优化算法,形成技术迭代闭环。
转型阵痛:灵魂与生存的博弈
合作并非坦途。深度合作的“界”系列面临品牌标签模糊风险,当消费者冲着华为技术下单时,车企自身品牌价值可能被稀释。选择性合作的新势力则陷入技术路线纠结,长期依赖外部技术会削弱自主研发紧迫感。就连华为自身也在平衡术上谨慎行走——既要深度赋能合作伙伴,又要坚守“不造车”底线,这种微妙关系考验着各方智慧。
市场数据直观呈现合作成效的分化。采用较浅HI模式的阿维塔今年销量突破1.1万台,而华为深度赋能的智界、享界却表现平平。奇瑞智界S7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导致交付延迟,上市3个月仅交付794辆;北汽享界纯电版因定价偏高市场遇冷。这些案例表明,即便拥抱华为技术,产品定位失误仍会导致失败。
管理范式:华为方法论的本土化挑战
车企对华为管理体系的借鉴同样充满波折。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是华为管理模式的忠实实践者,其推行的绩效管理模式却引发内部反弹。据腾讯远光灯报道,联合创始人沈亚楠因抵触华为式管理于2023年离职套现。尽管理想销量一度提升,但内部认为这更多源于产品惯性而非管理变革,高压化管理反而导致人才流失加剧。
问界的成功曾让外界产生“拥抱华为即逆天改命”的错觉,却忽视了其中的代价——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渠道的主导权让渡,使问界几乎沦为华为代工厂。这揭示出残酷现实:华为是顶尖技术供应商,但不是车企的救世主。车企需要的是在借助华为技术快速跟上智能化浪潮的同时,保持核心研发能力和品牌特色。
未来之路:在开放与自主间寻找平衡
2025年的中国车市,智能驾驶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新势力亮出技术王牌,科技公司坐庄通吃,传统车企则像抓着一手散牌。华为展厅里问界、智界、享界等车型并肩陈列的场景,预示着组团合作将成为主流,但如何平衡技术输出与品牌个性、避免产品同质化,仍是待解难题。
在这场转型马拉松中,聪明的车企正在学会“吸收技术而不依赖品牌,借鉴管理而不盲目复制”。就像阿维塔采用华为技术但保持品牌独立性,这种“有保留的合作”或许代表着未来方向。当任正非的会客厅继续接待车圈访客时,中国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正在书写新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