琏升科技押注HJT光伏路线:小众技术能否逆袭翻盘?

发布时间: 2025-10-24 22:42:49

来源: 保山日报网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陈佳鑫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陈佳鑫

  编辑|韩迅

  琏升科技(300051.SZ)原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三五互联,2022年在新实控人黄明良主导下,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光伏异质结(HJT)电池片领域,并于2023年更名为琏升科技。这一跨界转型背后,是光伏行业技术路线激烈竞争的缩影。在头部企业主导TOPCon路线的背景下,琏升科技选择HJT电池片作为差异化突破口,但随即遭遇行业下行周期,财务压力与战略挑战并存。

  HJT路线:从技术优势到市场边缘化的困境琏升科技跨界光伏时,光伏电池技术正处于从P型PERC向N型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N型电池分为TOPCon、HJT、IBC三大技术路线,其中TOPCon因与PERC产线兼容性高,成为绝对主流,2024年市占率已超70%。琏升科技若选择TOPCon路线,在规模、品牌和成本上均难以与龙头企业抗衡,因此转向市场份额较小但技术前沿的HJT赛道。

  HJT电池的优势在于全生命周期发电量更高。其低衰减率和高双面率特性,使电站总发电量优于其他技术,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更低。然而,HJT路线的劣势同样显著:设备投资成本高,需新建生产线;材料成本偏高,低温银浆用量大,靶材增加额外成本。这些因素导致HJT电池综合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份额增长缓慢,当前仅占N型电池市场的3%左右。

  更严峻的是,BC(背接触电池)路线以更高效率迅速崛起。BC电池理论效率接近晶硅电池极限,且正面无金属栅线,美观整洁。2025年《背接触(BC)电池技术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30年BC组件市场占比将达62%。在此背景下,押注HJT路线的爱康科技(已退市)、金刚光伏(300093.SZ)等企业均出现严重经营困难,琏升科技能否逆袭成为行业焦点。

  叠层电池:HJT路线的最后希望?叠层电池技术为HJT路线带来翻盘可能。钙钛矿材料有望替代晶硅成为下一代光伏基础材料,但目前规模量产进展缓慢。通过与晶硅组合形成叠层电池,成为重点过渡方案,其中HJT与钙钛矿的契合度最高。HJT电池擅长吸收红外光,钙钛矿材料对可见光和紫外光吸收效率极高,组合成叠层电池可突破单结电池理论效率极限。

  琏升科技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联合研发的G12大尺寸晶硅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经国家光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证,光电转换效率达32.99%,超过晶硅电池极限效率(29.4%)。然而,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仍需市场验证,产业化进度缓慢,能否成为HJT路线的“救命稻草”仍存疑问。

  战略布局宏大,财务压力凸显跨界光伏后,琏升科技营收快速增长,从2022年的1.58亿元增至2024年的5.01亿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35.90%至2.09亿元。但亏损持续扩大,2022—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21.19万元、-3973.50万元、-1.10亿元、-5016.19万元。此前,琏升科技已连亏四年,跨界光伏未能实现扭亏。

  资金压力同样显著。跨界初期,琏升科技通过股东增资使货币资金增至2023年上半年末的7.21亿元,但随后因产能建设与亏损,货币资金降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0.87亿元,而同期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超1.3亿元,货币资金难以覆盖。截至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达76.69%,速动比率为0.12倍,短期偿债风险较高。

  尽管财务承压,琏升科技仍计划大幅提升产能。半年报显示,截至上半年末,其光伏电池年产能为2.8GW,在建年产能为4GW,规划年产能高达20GW。但当前产能利用率或较低,以上半年产量0.37GW计算,产能利用率或低于30%。受资金压力及产能利用率影响,2025年上半年投资支出同比减少76.51%。琏升科技表示,后续产能建设将根据市场需求调整。

  储能布局受挫,一体化战略暂缓除扩充HJT电池产能外,琏升科技还计划向下游储能行业延伸,构建“光伏+储能”一体化布局。2025年4月,公司发布公告拟收购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9.71%股份,旨在实现业务协同并拓展海外市场。然而,10月双方因价格等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终止交易,推测或与海外储能市场火爆导致交易对价上涨有关。

  总结:HJT路线进入耐力赛阶段琏升科技押注的HJT技术路线面临尴尬局面:原以为能凭借发电效率优势替代TOPCon成为主流,却因BC路线崛起沦为小众技术。目前,HJT路线只能寄希望于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翻盘,但量产进展缓慢。部分选择HJT路线的光伏企业已出局,后续比拼的将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与战略耐力。

  (全文约2450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