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就业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成就全解析

发布时间: 2025-10-25 04:02:41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根基,更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彰显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本文基于权威数据与政策解读,系统梳理就业形势、社保改革、人才红利转化及劳动关系四大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政策护航下的结构性优化

  面对全球经济波动与国内改革深化双重挑战,党中央将稳就业置于战略高度,通过“财政激励+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的政策组合拳,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超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34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亿人,较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值5.3%,低于5.5%的预期目标。更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结构转型中,1个百分点GDP增长仍可创造约225万城镇新增就业,表明新动能驱动下的就业创造能力持续增强。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是关键。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年均支出超千亿元,形成覆盖企业稳岗、重点群体帮扶、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支持体系。这种“政策托底+市场驱动”的模式,有效对冲了外部不确定性,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支撑——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万元增至2024年的4.1万元,年均增长5.5%,与经济增长同步。

  二、社保改革深化:中国特色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社保领域实现三大突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落地,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覆盖新就业形态。截至目前,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亿人,参保率超95%;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46亿、3.02亿人。三项社保基金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累计结余9.81万亿元,支撑能力稳中有升。

  基金保值增值成效显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2.6万亿元,较“十三五”期末翻倍,自2016年启动投资以来连续8年正收益,年均收益率5.15%;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突破7.56万亿元,投资收益额超7560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达3.22万亿元,自2000年成立以来年均收益率7.55%,加上划转的2.26万亿元国有资本,为制度可持续性提供长期保障。

  三、人才红利加速释放:从数量优势到质量跃升

  面对人口发展新常态,我国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标准重构,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补贴性培训9200万人次,发布72个新职业、328项国家职业标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目前,专业技术人才超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2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2.7%,为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随着教育改革深化与创新能力提升,人才红利将持续释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

  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新业态权益保障机制创新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特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构建“协商协调+监察执法”双机制,出台权益保障指导意见,新建2300余家一站式调解中心,首次明确超龄劳动者权益,全链条治理欠薪问题。“十四五”以来,处置重大欠薪案件1万余件,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超1.4万件,恶意欠薪得到有效遏制,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结语:民生保障的“中国方案”

  从就业优先政策到社保全国统筹,从人才红利转化到新业态权益保障,“十四五”期间的实践证明,中国有能力在动态平衡中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这些成就不仅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奠定基础,更为全球应对类似挑战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范式。

  本文刊于10月18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