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AI密度之巅,供应链赋能企业出海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10-25 16:42:53

来源: 保山日报网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在智能硬件领域,深圳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决心,引领中国智造走向全球市场。其中,AI录音卡片作为今年最火的智能硬件之一,正成为各大厂商竞相布局的焦点。

  AI录音卡片,这一超薄智能硬件设备,大小与信用卡相仿,可轻松磁吸于手机背面。它不仅支持随时录音转写成文字,还能一键生成会议纪要、思维导图等,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从互联网大厂到AI大模型厂商,再到手机厂商,纷纷加入这一赛道,推出类似产品。10月15日,荣耀在Magic 8系列手机发布会上,就推出了荣耀亲选KUMI AI Note录音卡片,支持133种语言转写翻译,售价亲民,仅699元起。

  AI录音卡片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更是为深圳智能硬件企业出海树立了典范。2023年6月,深圳初创企业Plaud.AI率先发布AI录音卡片Plaud Note,短短两年销量突破百万,成为AI硬件市场的现象级产品。尽管Plaud.AI将“总部”设在旧金山,产品定价高并主销海外市场,但其真正的根基却在深圳。创始人许高从创立之初就立志打造一个全球化企业,而深圳的供应链优势,无疑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深圳,像Plaud.AI这样剑指全球市场的科技企业并不少见。影石创新、安克创新、大疆、正浩创新、韶音科技、拓竹科技等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均以深圳为起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全球市场。这背后,离不开深圳极致的供应链能力。

  “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一周出海”,华强北博物馆的这句标语,正是深圳供应链优势的极致总结。深圳被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称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其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不言而喻。截至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排名全国第三,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随着“AI+硬件”大潮的汹涌而至,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正加速发展。2025年3月,深圳市工信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

  深圳的崛起路径清晰可见,从加工贸易到智能制造、自主研发,成功塑造了一批全球品牌。消费电子始终是核心驱动力,深圳率先建成了全球最完备的电子产业链,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硬件硅谷”的晋级。华强北周边集聚的全球最密集电子元器件市场,为智能硬件创业者提供了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创意转化平台。

  这一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孕育着新一代智能硬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石创新作为全景相机龙头企业,最初在南京起步,后因光学模组遭遇量产瓶颈,2015年整体搬迁至深圳。深圳完备的供应链不仅解决了其量产难题,还帮助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迅速打开全球市场。

  深圳的供应链体系从未停止进化,一股无形的、由市场竞争驱动的力量,驱使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主动整合,跨越领域壁垒,迅速调动资源。9月11日,光峰科技与谷东智能在深圳联合发布了业内首创的“LCoS(硅基液晶)+PVG光波导”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正是这种跨界合作的典型案例。

  随着AR眼镜市场的迅速爆发,这两家供应链企业决定合作,瞄准AR眼镜光学显示成本高昂的痛点,在光机和波导片上压缩成本,帮助相关终端厂商将AR眼镜的价格大幅降低,为这一产品形态的推广普及扫清价格障碍。目前,该光学解决方案已受到国内外许多大厂的调研和关注,公司也在筹备扩充产能,建设新的千万级产线。

  深圳不仅拥有完备的供应链,还是人工智能企业的聚集地。截至2024年底,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其中143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4家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整体形成相对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超过60%的企业布局在应用层,展现出“应用驱动”的特征。

  《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数据更是显示,云天励飞、奥比中光、晶泰控股、万兴科技、元象、元戎启行、思谋科技和赛为智能等8家深圳企业榜上有名。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指出,深圳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以及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方面的企业均位居全国之首,成为人工智能“密度”最高的城市。

  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优势,与深圳坚实的硬件制造基础相互叠加,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化学反应”。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表示,当前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将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深圳的产业基础形成协同效应,进而打造出具备市场引爆力的创新产品。

  深圳还在不断努力,出台多项AI专项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持续推进AI应用场景拓展。截至2025年3月,深圳已经形成了数批共527个应用场景、案例和产品。在中山大学教授、中世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戴欣看来,深圳庞大的终端智能产业和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不断自动产生相关场景的准确数据,为智能硬件的爆发提供了宝贵的沃土和试验场。

  “深圳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奇迹的地方。如果能将AI的能力与深圳的优势产业很好结合,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像DeepSeek、宇树科技这样的公司在深圳涌现。”郑文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