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为何成投资‘深坑’?深度剖析行业真相

发布时间: 2025-10-25 18:42:42

来源: 保山日报网 

  作者:刘晓博

  近日,一对小夫妻经营外卖店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他们9月的营业额高达18万元,但扣除平台抽成、营销费用、配送费、食材、人工、房租、水电等成本后,净利润仅剩10086元。这一案例折射出餐饮业的普遍困境——看似热闹,实则利润微薄。

  外卖店只是冰山一角,整个餐饮行业都面临低利润率的尴尬。若创业者亲力亲为、精简人力,尚能维持收益;但若试图当‘甩手掌柜’或依赖资本扩张,很可能陷入亏损泥潭。餐饮业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它无法容纳过多的‘分润中间层’。

  资本市场的‘餐饮魔咒’:股价腰斩成常态从海底捞到奈雪的茶,餐饮企业的股价走势堪称‘资本绞肉机’:

  海底捞股价从2021年巅峰的85港币跌至13.2港币,投资者解套无望;九毛九从38.7港元暴跌至2港元;奈雪的茶从19港币跌至1.2港币,追高者损失惨重。就连近期火热的蜜雪冰城,若在4个月前高点入场,如今亏损已超30%。全聚德、百胜中国等老牌企业,上市多年仍让投资者深套。

  餐饮业的‘不可贸易’属性:地域枷锁下的生存法则餐饮业的核心痛点在于其‘不可贸易’特性。与家电、手机等行业不同,餐厅难以脱离地域限制,消费者通常不会为了一顿饭跨越10公里。这种强地域属性导致:

  选址决定生死:餐厅辐射半径有限,选址错误直接锁定亏损;规模效应失效:连锁企业无法通过技术或采购优势碾压小店,市场占有率难以大幅提升;管理成本膨胀:上市后需养活庞大总部,支付高额上市、公关、推广费用,同时面临外卖平台抽成压力。相比之下,小餐饮企业人员精干、成本灵活,在经济下行期更能通过降价促销维持生存。

  ‘勤行’逻辑:老板亲力亲为才是王道中国餐饮业素有‘勤行’之称,即老板需亲自下场、减少冗员,靠辛苦钱维持运营。大企业机构臃肿、养活闲人,还要给资本回报、被平台盘剥,最终陷入‘规模越大,利润越薄’的怪圈。

  消费者忠诚度低也是致命伤。餐饮品牌如流星般易逝,很少能红火超过10年。西贝事件便暴露出连锁店的短板:现炒现卖比例低,食材新鲜度不如小店。这进一步削弱了资本化餐饮企业的竞争力。

  A股‘拒收’餐饮企业:盈利持续性成硬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餐饮业增速仅0.9%,远低于GDP的5.2%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行业寒意逼人,而资本市场更显冷酷:

  自2020年7月同庆楼上市后,A股再无纯餐饮企业(餐厅或茶饮店)上市,相关企业只能扎堆赴港;A股‘嫌弃’餐饮业,与盈利持续性差、财务管理不规范(如采购、收入确认)、社保税务合规问题密切相关。这让人联想到A股早年对房地产企业的‘封杀’——怕麻烦、不看好,才是拒绝的核心原因。毕竟,A股的宝贵名额要留给科技等更有价值的企业。

  结语:餐饮业不是资本的‘印钞机’餐饮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难以成为资本的‘提款机’。低利润率、强地域属性、管理成本膨胀、消费者忠诚度低,共同构成了行业的‘生存陷阱’。对于创业者而言,亲力亲为、控制规模或许是唯一出路;而对于投资者,则需警惕:餐饮业的热闹表象下,隐藏着无数个‘10086元’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