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2万亿,“存款搬家”成投资新趋势

发布时间: 2025-10-27 08:42:51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在低利率浪潮席卷下,中国居民的“钱袋子”正加速流向理财市场。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突破32万亿元,达到32.1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存款搬家”趋势的持续深化,也标志着居民理财观念正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加速过渡。

  单季规模激增1.46万亿,净值型产品成“新刚需”“小王,明天能再给我讲讲净值型理财怎么看吗?”近日,储户李敏(化名)向银行理财经理发去咨询。她手中的30万元定期存款即将到期,面对手机银行里“业绩比较基准3%以上”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既心动又犹豫。过去,她习惯将积蓄存入定期存款,享受稳定收益。但如今,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她开始在“保本”与“收益”间寻找新平衡。

  风险收益特征介于存款与股票之间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正逐渐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新刚需”。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181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4.39万只,同比增长10.01%;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与6月末的30.67万亿元相比,三季度单季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激增1.46万亿元。其中,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只数达3.06万只,存续规模2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全市场的比例高达91.13%。

  固定收益类产品主导,投资者“求稳”心态明显在理财市场整体规模扩张的背后,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压舱石”。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14%,较去年同期增加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83万亿元,占比为2.58%,较去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而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和0.02万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普通投资者对高风险资产仍持谨慎态度,资产配置仍以“求稳”为核心逻辑。

  市场规模的扩张,也正改变着理财经理的工作状态。在一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担任理财经理的王琳(化名)表示,今年以来,她的理财日均客户咨询量较以往增长了不少。“每天要回复数十条咨询消息,从产品净值计算方式到风险等级匹配,客户的问题越来越专业。”王琳坦言,现在不仅要懂产品,还要具备资产配置思维,能够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财务目标,定制个性化的理财方案。

  “存款搬家”背后:利率下行与理财吸引力提升收益不再由银行“刚性兑付”,而是与市场表现挂钩,这种转变标志着中国居民的理财观念正在从“储蓄思维”向“投资思维”过渡。而银行理财市场持续扩容的背后,亦是“存款搬家”现象的持续深化。

  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明确银行可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这为利率下行提供了制度基础。从实践来看,自2022年9月起,主要银行已先后经历多轮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目前大型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维持在1.25%左右,收益吸引力显著弱化,储户面临“再投资困境”。

  “三季度恰好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时间窗口,”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款利率的降幅快于理财收益率,使得理财产品的相对吸引力显著提升。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居民将到期的存款转而配置理财产品,形成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面对市场变化,银行和理财公司积极优化产品策略以吸引资金,特别是“固收+”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这类产品在投资债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股票、可转债等资产来增厚收益。

  资金流向非单边趋势,居民资产配置灵活调整虽然“存款再投资”逻辑出现了深化,但资金流向并非单边趋势。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了12.73万亿元。不过,从单月的数据表现看,9月居民存款增加2.96万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06万亿元;与8月的“存款搬家”相比呈现出相反的态势,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而同期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这一“搬出”又“回流”的过程,反映出居民资产配置行为的高度灵活性。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存款搬家强度和时间长度,核心取决于资管产品和新存款的收益剪刀差是否能够持续,以及宏观经济基本面改善的预期能否得到巩固。政策端预计将继续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为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提供制度保障与信心支撑。若市场能保持稳健表现,这一迁移过程有望延续,但就过程而言,会较为漫长,一蹴而就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产品创新与投研能力待提升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落地,银行理财正式告别“保本保息”时代。三年过去,净值化转型已基本完成,理财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成为常态。然而,尽管制度框架已然确立,投资者理念的转变却远未结束,投资者教育仍任重道远。

  以2025年7月为例,彼时债券市场开启调整进程,特别是利率债长端,10年国债收益率从7月15日的1.6653%上行至7月30日的1.7578%,后又于7月31日回落至1.7144%。债市的调整也传导至投资端,尤其是那些多以债券为打底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面对收益回落,有的投资者晒出自己持有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截图,感叹“怎么收益越来越少”;有的则开始动摇,考虑是否应赎回产品。

  “净值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理财观念的重塑,”一位行业资管人士指出,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产品净值随市场波动实时变动,打破“稳赚不赔”的刚兑预期。然而,三年过去,许多居民的投资习惯仍停留在“存款思维”,对短期波动容忍度低,容易在市场调整时产生恐慌性赎回,加剧了产品的赎回压力和净值回撤。

  在此背景下,产品创新与投研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明明进一步指出,银行理财与财富管理业务的产品创新至关重要。针对客户既追求稳健收益又重视流动性的需求,可大力发展采用“固收+”策略的中低风险等级产品,以债券等稳健资产构筑底仓,并辅以少量权益等资产增强收益。同时,银行必须着力提升投研能力,加强对宏观形势与各类资产的研判,优化资产配置,努力控制产品净值波动,并做好投资者陪伴与教育,引导客户建立合理预期。

  对投资者而言,董希淼建议,投资者应基于风险偏好、投资经验和理财需求,做好适合自己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合理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资管产品。金融机构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风险,真正做好“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