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人寿总经理闪辞背后:10亿亏损与高管动荡的深层原因
发布时间:
2025-10-29 15:44:48
来源: 保山日报网
文|辛苔 来源/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作为无锡市属国资控股的全国性寿险公司,国联人寿曾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理念,试图在行业浮躁中稳健前行。然而,现实却充满挑战:十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达2.36亿元。与此同时,高管团队频繁更迭——董事长刚完成交接,新任总经理赵雪军便闪电辞任。战略未稳、帅位先动,国联人寿的困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总经理闪电离职:个人选择还是行业缩影?
2025年10月24日,国联人寿发布临时信息披露公告,宣布聘任钮磊磊为临时负责人,原总经理赵雪军因“个人原因”辞任。这一变动距离赵雪军正式获批总经理职务不足一年,引发行业热议。
图源:公司公告
赵雪军自2023年加盟国联人寿,先任副总经理,2024年4月原总经理夏寒离任后临时主持工作,并于2025年1月正式升任总经理。作为保险业资深人士,他曾在国华人寿、中融人寿等机构担任高管,主导过多个大型项目。然而,获批未满一年便离职,其下一步将转战财信人寿出任总经理,若流程顺利,财信人寿或将结束三年总经理空缺状态。
接替者钮磊磊是国联人寿“元老级”高管,自2014年公司筹建期便加入,曾任筹建办副主任,长期担任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此次临危受命,其能否稳定局面并最终“转正”,将取决于战略执行成效。
事实上,2025年以来国联人寿高管层已进入“密集调整期”:4月董事长丁武斌因到龄退休辞任,6月钱芳接棒;7月总精算师刘建勋退休,李佳慧接任。高层动荡背后,是公司深陷经营困境的无奈。
十年亏损超10亿:盈利模式难持续
作为2014年成立的“新生代”险企,国联人寿的经营轨迹陷入“微利—亏损”循环。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16亿元、-1.04亿元、-1.58亿元、-4.41亿元、-1.67亿元、-0.58亿元、0.02亿元、-1.39亿元、-2.3亿元及1亿元。十年间仅3年实现盈利,累计亏损超10亿元。
长期来看,公司盈利缺乏连续性。除成立初期和2021年微利外,2024年盈利依赖保险业务收入大幅回调(同比下降22%),这种“以价换量”模式难以持续。
保险业务收入同样波动剧烈:2020—2024年分别为20.21亿元、34.61亿元、59.94亿元、84.34亿元、65.75亿元。2024年全年业务规模同比下滑22.04%,新单保费仅15.59亿元,同比下降72.96%。公司解释称,受偿付能力压力及利润目标影响,主动减少了新单投放。
经营困境与成本失控密切相关。随着保费规模扩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五年内增长932%至2023年的17.34亿元,退保金从0.64亿增至13.84亿,赔付支出从0.69亿增至6.27亿,严重压缩利润空间。
对银保渠道的依赖进一步加剧盈利难题。2023年新单首年手续费达10.04亿元,较2022年的5.96亿元几乎翻倍,渠道费用压力显著上升。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三季度国联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7.19亿元,同比增长4.8%;净利润0.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0.69%。
图源: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盈利是在上半年累计净亏损2.36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的,显示出第三季度扭亏的脆弱性,延续了2024年短暂扭亏的波动特征。
增资“解渴”:短期缓解与长期挑战
近年来,国联人寿深陷偿付能力困局,资本补血动作频频。2023年三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63.74%、127.48%,逼近监管红线。为此,公司启动首轮增资,第一大股东国联发展集团单独出资1亿元,持股比例升至33.33%,注册资本增至21亿元。
2024年6月,国联人寿预披露第二轮增资项目,但至今未有进展。此前,公司曾于2022年3月发行10亿元十年期债券以缓解压力。
2025年4月,国联人寿再次启动增资,拟新增注册资本25.59亿元,由大股东国联集团出资10亿元,同时引入7家江苏地方国资股东注资20亿元。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将增至46.59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从180%提升至300%以上,暂时解除监管预警。
本轮增资未引入民营资本,无锡市国资委持股比例进一步巩固,凸显地方政府对其“稳定器”角色的期待。
截至2025年三季度,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回升至137.37%、180.54%,但预计下季度将分别下滑至122.78%、164.44%。持续增资虽能短期缓解压力,却难掩内生资本补充能力的不足。
对于国联人寿而言,下一个十年的核心命题,或许已从“是否坚持长期主义”转变为“如何让长期主义真正产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