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130亿美元联姻博裕:中国咖啡市场迎新变局
发布时间:
2025-11-04 11:45:27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市场关注已久的星巴克中国战略调整终于尘埃落定。11月4日,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企业,全面接管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运营。这一动作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130亿美元交易框架:博裕控股60%,星巴克保留品牌灵魂
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的股权,成为控股方;星巴克则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向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评估,博裕投资获得相应权益。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估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从交易本质来看,星巴克此次将中国业务60%的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实质上是对中国零售业务运营主导权的“外包”与变现。星巴克从亲自下场搏杀的“将军”,转变为坐收品牌授权费和少数股权收益的“品牌所有者”,锁定了利润基础,却放弃了战场指挥权。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承认本土竞争压力,寻求高效应对之道
根据星巴克公开的财务报告和战略表述,中国市场是其全球范围内最大、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然而,此次将中国业务的经营权拱手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传递出深层信号:星巴克美国总部已承认,在如何高效、低成本、快速地应对中国本土咖啡市场竞争上,已无力胜出。
过去几年,星巴克中国业务虽仍在增长,但速度已明显放缓。在中国这个曾所向披靡的市场,星巴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增长天花板显现。在一二线城市,门店密度已近饱和;而在下沉市场,打法更灵活、更凶悍的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已占据先机,星巴克自行拓展成本高、速度慢。另一方面,品牌光环褪色。曾经以“第三空间”为核心的故事,在快节奏、高性价比的消费趋势下,吸引力逐渐减弱。
双方表态:加速扩张,共谋中国咖啡市场新未来
雪豹财经社注意到,在新闻稿中,合资双方的代表均强调了加速扩张的共同目标。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则表示:“我们将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力与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卓越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选择将最难、最重、最不确定的“开店扩张和本地化运营”的苦活累活打包卖给博裕,自己做那个稳收品牌租金的“房东”,而增长压力和创新压力,将主要由本土合作伙伴一肩挑起。
博裕的挑战:极致效率化与品牌调性的平衡
想在中国的二三线市场继续增长,不光靠品牌光环,更重要的是速度与“地气”。把运营控权交给博裕,等于把手放开一点,让中国市场自己推着它跑。博裕斥资40亿美元拿下控股权,作为顶级PE,其最核心的诉求是财务回报。这意味着,它必须在未来几年内,对星巴克中国业务进行一场全方位的调整,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极致效率化:PE最擅长的是提升运营效率、优化成本。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标准化的门店、更数字化的管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触及星巴克一直引以为豪的伙伴文化(员工福利)?以人为本能否抵挡住资本对利润的极致追求?
2. 提速与整改:2万家门店的目标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军令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合资公司很可能加速推出更本土化的产品,甚至开放加盟(会成为备选方案之一吗?)。这种野蛮生长,是否会稀释星巴克的品牌调性?届时,一个被资本充分改造过的星巴克中国,其故事还能否打动市场?
合作框架:品牌与运营的分离,本地智慧的价值凸显
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不可突破的基本框架:星巴克牢牢抓住品牌(灵魂),博裕买下了运营和扩张的躯干。双方在婚前就已规划好财产(品牌权)归属,并约定好未来生意的分成方式。其新颖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外资“全资控股、亲力亲为”的模式,承认了在当下的中国,“本地智慧”比“全球经验”更值钱,也更昂贵。星巴克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老师,它需要本地的高手来帮它打赢这场硬仗。
控股权转移带来的新挑战:全球标准与本地化创新的平衡
控股权转移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全球品牌标准与本地化创新?如何维持星巴克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的同时加速扩张?这些都需要双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博裕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战略取向与星巴克的品牌建设如何协同,也将影响合作的最终成效。
但无论如何,那个由星巴克独自定义中国咖啡市场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未来的故事,将由资本和本地市场的逻辑共同书写。消费者将看到的,可能是一个更接地气、但也可能更“急功近利”的星巴克。
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进化样本:放手与让渡的智慧
在一个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里,再强的国际品牌也必须学会放手——放权给本地资本、放权给市场逻辑、放权给消费者的选择。过去的星巴克强调统一、标准、全球文化;现在的星巴克,必须让出一部分文化与经营的定义权。合资,就是这种制度性让渡的形式。当中国市场的复杂度高于总部决策反应速度,当监管、消费者、供应链都在地化,让中国资本和管理者更直接地参与决策,是唯一能让星巴克在中国继续壮大的方式。
这次合作是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进化的重要样本。今后,星巴克将不再是那个“完全由美国总部控制的跨国品牌中国分部”、一个带着西雅图气息的文化图腾,而是一家被部分本地化接管的国际品牌中国公司。
务实进化:星巴克的选择与全球化新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星巴克卖出一多半的中国业务,不是失败,也不是体面的撤退,而是一次务实的进化:它选择让渡运营控制权,换取生长力。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全球化新阶段:不是世界教中国喝咖啡,而是中国教世界怎么卖咖啡。
作者 | 吴姿编辑 | 黄运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