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累计形成帮扶项目资产规模达99.84亿元
发布时间:
2025-11-16 19:29:40
来源: 保山日报网
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培育咖啡种苗。(德宏融媒记者张智仁摄)
近年来,德宏州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起政治担当,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责任落实、动态监测、政策保障、产业就业、项目管理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用实打实的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让边疆乡村焕发蓬勃生机。
织密责任网凝聚攻坚合力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德宏大地嘹亮吹响。全州上下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求,全面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和驻村帮扶一线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州委、州政府高频次统筹调度,先后7次召开专题会议,聚焦2024年度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与2025年重点任务部署,逐项细化措施、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地生根。
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全州精选优派825名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驻341个行政村及9个社区,实现行政村、抵边社区、易地搬迁社区和村改社区帮扶力量100%全覆盖。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扎根基层一线,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为边疆乡村注入了强劲的“人才活水”,成为群众身边最可靠的“贴心人”。
筑牢防返贫堤坝守护脱贫成果
全州持续深化“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消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基层核查核实的监测体系,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截至目前,全州纳入监测范围的10175户34519人中,已有8483户30116人成功消除返贫风险,风险消除率户数达83.37%、人数达87.2%。对于尚未消除风险的1692户4403人,实施精准分类帮扶:1127户2300名无劳动能力者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565户2103名需持续帮扶对象均落实“一户一策”精准措施,从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医疗救助等多方面发力,确保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政策温度。
强化政策供给厚植民生福祉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全州持续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织密民生安全网。在教育保障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牢牢守住适龄儿童少年的求学梦想,让边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安居才能乐业。2025年,全州15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完成91.02%,预计10月底全面告捷。一个个家庭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医疗保障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高达99.99%,分类资助参保和医疗三重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筑牢健康防护屏障。
饮水安全是民生之本。全州持续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完善供水设施管护机制,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4.3%,超越省级考核标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的饮水安全风险实现动态清零,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滋润群众心田。
激活双引擎拓宽增收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就业增收是群众致富的关键支撑。全州坚持产业与就业“双轮驱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既有“造血”能力,又有增收渠道。
2025年,全州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3.13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91个,产业占比达61.11%。从茶叶、咖啡、坚果等特色种植,到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动群众参与其中。所有项目均建立两种以上利益联结机制,严格执行“三个一律”联农带农要求,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在就业帮扶上,全州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劳动力资源,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9.6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创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634个,其中安置脱贫劳动力8759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稳定的收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
盘活资产存量夯实发展根基
“既要把项目建起来,更要把资产管好用活。”全州着力构建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资产“回头看”,建立健全资产登记、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底数清、权责明、管得好、用得活”。
目前,全州累计形成帮扶项目资产规模达99.84亿元,较2024年底新增5.4亿元,资产确权率高达99.4%。这些资产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支撑乡村持续发展的“硬家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全州161个安置点实现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100%全覆盖,就业服务全面辐射,5县(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率均稳定在9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均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聚焦重点区域提升资金效能
持续加大对梁河、盈江、陇川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精准“滴灌”,三县已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3.59亿元,占全州总量的70.6%,为重点区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资金管理上,全州对项目实行“谋划—投放—管理”全流程精细化管控,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加强跟踪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截至2025年9月底,全州衔接资金支出进度已达75.4%,按时序要求顺利完成目标,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德宏州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寸超 赵琳娜)
近年来,德宏州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起政治担当,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在责任落实、动态监测、政策保障、产业就业、项目管理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用实打实的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让边疆乡村焕发蓬勃生机。
织密责任网凝聚攻坚合力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德宏大地嘹亮吹响。全州上下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求,全面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和驻村帮扶一线责任,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闭环。州委、州政府高频次统筹调度,先后7次召开专题会议,聚焦2024年度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与2025年重点任务部署,逐项细化措施、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地生根。
人才始终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全州精选优派825名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驻341个行政村及9个社区,实现行政村、抵边社区、易地搬迁社区和村改社区帮扶力量100%全覆盖。这些“田秀才”“土专家”扎根基层一线,察民情、解民忧、促发展,为边疆乡村注入了强劲的“人才活水”,成为群众身边最可靠的“贴心人”。
筑牢防返贫堤坝守护脱贫成果
全州持续深化“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消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基层核查核实的监测体系,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截至目前,全州纳入监测范围的10175户34519人中,已有8483户30116人成功消除返贫风险,风险消除率户数达83.37%、人数达87.2%。对于尚未消除风险的1692户4403人,实施精准分类帮扶:1127户2300名无劳动能力者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565户2103名需持续帮扶对象均落实“一户一策”精准措施,从产业扶持、就业帮扶、医疗救助等多方面发力,确保帮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政策温度。
强化政策供给厚植民生福祉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全州持续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织密民生安全网。在教育保障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牢牢守住适龄儿童少年的求学梦想,让边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安居才能乐业。2025年,全州15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完成91.02%,预计10月底全面告捷。一个个家庭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在医疗保障上,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高达99.99%,分类资助参保和医疗三重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让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筑牢健康防护屏障。
饮水安全是民生之本。全州持续加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完善供水设施管护机制,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4.3%,超越省级考核标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的饮水安全风险实现动态清零,清澈甘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滋润群众心田。
激活双引擎拓宽增收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就业增收是群众致富的关键支撑。全州坚持产业与就业“双轮驱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既有“造血”能力,又有增收渠道。
2025年,全州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3.13亿元,实施产业发展类项目91个,产业占比达61.11%。从茶叶、咖啡、坚果等特色种植,到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动群众参与其中。所有项目均建立两种以上利益联结机制,严格执行“三个一律”联农带农要求,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在就业帮扶上,全州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劳动力资源,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9.66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创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634个,其中安置脱贫劳动力8759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稳定的收入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
盘活资产存量夯实发展根基
“既要把项目建起来,更要把资产管好用活。”全州着力构建帮扶项目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资产“回头看”,建立健全资产登记、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流程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底数清、权责明、管得好、用得活”。
目前,全州累计形成帮扶项目资产规模达99.84亿元,较2024年底新增5.4亿元,资产确权率高达99.4%。这些资产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支撑乡村持续发展的“硬家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全州161个安置点实现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100%全覆盖,就业服务全面辐射,5县(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率均稳定在9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均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聚焦重点区域提升资金效能
持续加大对梁河、盈江、陇川3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精准“滴灌”,三县已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3.59亿元,占全州总量的70.6%,为重点区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资金管理上,全州对项目实行“谋划—投放—管理”全流程精细化管控,严格执行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加强跟踪监督,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截至2025年9月底,全州衔接资金支出进度已达75.4%,按时序要求顺利完成目标,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下一步,德宏州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寸超 赵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