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水同治 不断擦亮滇池生态底色
发布时间:
2025-11-17 11:30:27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初冬时节,滇池外海福保湾水域,一座庞大的蓝色平台静静矗立,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日均处理藻水能力达20万立方米,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在这里,淡绿色的富藻水通过专用管路被抽进平台,经过石墨烯微滤技术高效分离,藻泥收集后资源化利用变身为有机肥,清澈透亮的尾水则回补滇池。
为进一步做好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工作,2024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实施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在滇池建设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通过构建打捞处理设施体系,重点清除藻类、削减内源污染,持续恢复滇池水体生态平衡。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运行一年来,累计处理藻水1.7亿立方米,回补滇池的清水多项指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打造了湖泊治藻的“滇池样本”。
治理蓝藻的智能绿色“焕新之术”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滇池水质日渐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频频暴发。多年来,昆明市持续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治理保护,滇池水质整体保持稳定向好。但即便水质改善,蓝藻仍在考验着治理的精准度。
2024年,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开启新进程,引进石墨烯微滤等新技术,部署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实现该类技术在大规模湖库藻水处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健全完善蓝藻打捞处理设施体系,重点清除藻类、削减内源污染,继续恢复滇池水体生态平衡。在滇池外海福保湾、罗家营,草海新河湾等蓝藻富集区,部署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日均处理能力总计达6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可净化240个标准泳池的水量。
这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如同守护明珠的“智能卫士”,日夜守护在滇池之上,这也形成国内最大的水上藻水同治平台集群,标志着滇池治理进入规模化、智能化、资源化的新阶段。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融合多项创新技术的治理体系,让治藻从“粗放打捞”升级为“精准施治”,运用先进动态监测技术建立起滇池的“健康信息”数据库,通过对蓝藻分布及污染物动态的精准分析,为滇池“诊断病因”,从而开出精准的“生态理疗”处方。同时,绿色机动的作业模式以及全离岸式设计让平台不占一寸土地,“岸电+新能源”动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作业时悄无声息噪音影响极小,遇到蓝藻突发聚集,移动式平台可快速调遣,2小时内抵达现场处置。
监测数据显示,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集群自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处理藻水1.7亿立方米,相当于6.8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回补滇池的清水多项指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藻泥资源化利用率超90%,真正实现“藻水分离、清水回湖、藻泥成肥”。
多项核心创新引领“治藻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中,有7座平台突破性使用了石墨烯微滤技术,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湖库藻水处置。此外,这些平台还具备国内首创“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一体化治理体系等核心创新点。
石墨烯藻水微滤装置成功破解了传统过滤装置难以兼顾过滤通量与精度的难题,具备藻水分离精度高、处理量大、生产效率稳定的显著优势。“石墨烯滤膜如同一张极其细密的‘纳米筛网’,既能高效拦截90%以上的蓝藻及悬浮物,又能保持水流顺畅,处理后的清水尾水除总氮外其余主要指标均优于Ⅲ类水,感观上澄澈透亮,可以直接回补滇池,这就像给滇池装上了大型‘净水器’。”平台建设方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内首创“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了集蓝藻打捞处置全流程自动化、优质尾水生态回补、内源污染负荷削减及藻泥资源化循环利用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分离出的“高浓缩”藻泥经无害化处理,摇身变为生态有机肥,昔日的“生态包袱”成了农业生产的“香饽饽”,实现“治藻—净水—肥田”的循环闭环。
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滇池蓝藻打捞处置能力从“十三五”末的每天2.4万立方米提升到现在的每天133万立方米。仅此一项每年能够为滇池提供4.85亿立方米的Ⅲ类水,这些经藻水分离的尾水调入草海后,能为草海提供比牛栏江补水量更稳定、水质更优的生态补水。
滇池蓝藻的治理智慧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已在云南其他高原湖泊群中生根发芽,科技正持续赋能擦亮每一颗“高原明珠”。
滇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实施以来,蓝藻藻情治理成效显著,滇池生态持续向好。
滇池2025年第一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2024年同期的“中度富营养”改善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大幅提升,较2024年同期的0.36米提升至0.91米,提高152.8%。滇池全湖水质连续7年保持Ⅳ类,今年1月至10月,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较2020年同期分别好转11%、29%,均为1996年滇池被列入国家“三湖”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
“同时,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有明显提升。滇池蓝藻治理配合‘十年禁渔’政策协同增效,滇池流域鱼类已从治理前23种恢复至26种。”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水体感观与民生经济也得到了协同提升。根据2024年滇池周边生态监测及文旅数据统计,滇池周边蓝藻堆积现象同比显著减少,异味问题有效缓解,市民环湖休闲满意度同比提升。同时,周边生态旅游人数同比稳步增长,沿线民宿、餐饮及观光服务业经营效益呈良好增长态势,实现生态改善反哺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化。
“虽然滇池蓝藻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水体依然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区域精准、时间精准、措施精准”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统筹调度的科学性、时效性,持续扩大滇池常态化藻水分离处理规模。同时,抓好关联的重点项目,实施外海局部区域应急清淤工程和滇池环湖截污干渠东岸南岸连通工程,加快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建设,以及昆明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扩容改造,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开展科学补水,针对藻水处理站尾水、牛栏江补水、水质净化厂尾水三种水源科学调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将进一步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加强滇池保护和蓝藻水华知识科普,让公众更加科学、客观认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记者 孙潇)
为进一步做好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工作,2024年,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实施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在滇池建设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通过构建打捞处理设施体系,重点清除藻类、削减内源污染,持续恢复滇池水体生态平衡。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运行一年来,累计处理藻水1.7亿立方米,回补滇池的清水多项指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打造了湖泊治藻的“滇池样本”。
治理蓝藻的智能绿色“焕新之术”
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滇池水质日渐富营养化,蓝藻水华频频暴发。多年来,昆明市持续开展大规模系统性治理保护,滇池水质整体保持稳定向好。但即便水质改善,蓝藻仍在考验着治理的精准度。
2024年,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开启新进程,引进石墨烯微滤等新技术,部署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实现该类技术在大规模湖库藻水处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健全完善蓝藻打捞处理设施体系,重点清除藻类、削减内源污染,继续恢复滇池水体生态平衡。在滇池外海福保湾、罗家营,草海新河湾等蓝藻富集区,部署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日均处理能力总计达6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天可净化240个标准泳池的水量。
这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如同守护明珠的“智能卫士”,日夜守护在滇池之上,这也形成国内最大的水上藻水同治平台集群,标志着滇池治理进入规模化、智能化、资源化的新阶段。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融合多项创新技术的治理体系,让治藻从“粗放打捞”升级为“精准施治”,运用先进动态监测技术建立起滇池的“健康信息”数据库,通过对蓝藻分布及污染物动态的精准分析,为滇池“诊断病因”,从而开出精准的“生态理疗”处方。同时,绿色机动的作业模式以及全离岸式设计让平台不占一寸土地,“岸电+新能源”动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作业时悄无声息噪音影响极小,遇到蓝藻突发聚集,移动式平台可快速调遣,2小时内抵达现场处置。
监测数据显示,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集群自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处理藻水1.7亿立方米,相当于6.8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回补滇池的清水多项指标达地表Ⅲ类水标准,藻泥资源化利用率超90%,真正实现“藻水分离、清水回湖、藻泥成肥”。
多项核心创新引领“治藻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9座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中,有7座平台突破性使用了石墨烯微滤技术,这也是该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湖库藻水处置。此外,这些平台还具备国内首创“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一体化治理体系等核心创新点。
石墨烯藻水微滤装置成功破解了传统过滤装置难以兼顾过滤通量与精度的难题,具备藻水分离精度高、处理量大、生产效率稳定的显著优势。“石墨烯滤膜如同一张极其细密的‘纳米筛网’,既能高效拦截90%以上的蓝藻及悬浮物,又能保持水流顺畅,处理后的清水尾水除总氮外其余主要指标均优于Ⅲ类水,感观上澄澈透亮,可以直接回补滇池,这就像给滇池装上了大型‘净水器’。”平台建设方相关负责人介绍。
国内首创“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一体化治理体系,构建了集蓝藻打捞处置全流程自动化、优质尾水生态回补、内源污染负荷削减及藻泥资源化循环利用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分离出的“高浓缩”藻泥经无害化处理,摇身变为生态有机肥,昔日的“生态包袱”成了农业生产的“香饽饽”,实现“治藻—净水—肥田”的循环闭环。
藻水同治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滇池蓝藻打捞处置能力从“十三五”末的每天2.4万立方米提升到现在的每天133万立方米。仅此一项每年能够为滇池提供4.85亿立方米的Ⅲ类水,这些经藻水分离的尾水调入草海后,能为草海提供比牛栏江补水量更稳定、水质更优的生态补水。
滇池蓝藻的治理智慧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已在云南其他高原湖泊群中生根发芽,科技正持续赋能擦亮每一颗“高原明珠”。
滇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实施以来,蓝藻藻情治理成效显著,滇池生态持续向好。
滇池2025年第一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2024年同期的“中度富营养”改善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大幅提升,较2024年同期的0.36米提升至0.91米,提高152.8%。滇池全湖水质连续7年保持Ⅳ类,今年1月至10月,滇池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总磷较2020年同期分别好转11%、29%,均为1996年滇池被列入国家“三湖”治理以来的最好水平。
“同时,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有明显提升。滇池蓝藻治理配合‘十年禁渔’政策协同增效,滇池流域鱼类已从治理前23种恢复至26种。”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水体感观与民生经济也得到了协同提升。根据2024年滇池周边生态监测及文旅数据统计,滇池周边蓝藻堆积现象同比显著减少,异味问题有效缓解,市民环湖休闲满意度同比提升。同时,周边生态旅游人数同比稳步增长,沿线民宿、餐饮及观光服务业经营效益呈良好增长态势,实现生态改善反哺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有效转化。
“虽然滇池蓝藻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由于水体依然处于富营养状态,滇池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难以在短期内消除。”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区域精准、时间精准、措施精准”的目标,进一步提高滇池蓝藻水华防控处置工作统筹调度的科学性、时效性,持续扩大滇池常态化藻水分离处理规模。同时,抓好关联的重点项目,实施外海局部区域应急清淤工程和滇池环湖截污干渠东岸南岸连通工程,加快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建设,以及昆明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扩容改造,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开展科学补水,针对藻水处理站尾水、牛栏江补水、水质净化厂尾水三种水源科学调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将进一步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加强滇池保护和蓝藻水华知识科普,让公众更加科学、客观认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记者 孙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