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整治国土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龙陵作为国家级贫困县,98%的国土面积是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8年来,全县“还”出了一条农村致富路。7zg保山日报网 退耕还林盖新房7zg保山日报网 “退耕还林后,我家盖起了新瓦房,盖新房子的钱90%都是几年来积攒的退耕还林兑现款”,腊勐乡白泥塘村响水河傈僳寨的傈僳老汉余贵宝高兴地说。7zg保山日报网 在老余48年的记忆里,“苦荞面果洋芋沙,半年杂粮半年差”是过去傈僳山寨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傈僳人祖祖辈辈都是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自从把家里24亩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后,不但“人吃米饭,杂粮喂猪”,而且每年还能领到5760元补助金,还能腾出劳力去打工挣钱。7zg保山日报网 以前傈僳男人找媳妇难,现在农村富裕了,傈僳族与汉族通婚是常事。该村480亩退耕地涉及38户,老余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时下他还筹划着动员全村群众“挤”一点退耕还林补助金,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再扩宽村庄道路,改变过去人背马驮的状况。7zg保山日报网 7zg保山日报网 退耕还林催生新产业7zg保山日报网 龙山镇香柏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恩庆说:该村抓住退耕还林实施之机,6年来共种植柑橘、日本甜柿、杨梅、枇杷等经济林果176亩,其中柑橘亩产量达2000多斤,按今年最低每斤1元算,亩均收入已超过2000元,是水稻亩产值的3倍左右。甚至个别农户还依托退耕还林办起了“农家乐”、茶所、养殖场等新兴产业,想方设法地把城里人的钱“揣”进自己的口袋里。腊勐乡长箐村退耕户邱应所计划利用每年积攒下来的退耕还林补助金建一个环保免烧砖厂。 7zg保山日报网 山腰裹“被子”,农民揣“票子”7zg保山日报网 7zg保山日报网 八年来,该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并加大绿化造林力度,昔日的荒山已逐渐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达67.85%,增强了生态脆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近年来,该县在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围绕“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共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594.9万元,其中累计造林及种苗补助费和现金补助共1080万元、粮食折现补助5514.9万元,全县累计户均增收6994元、人均增收1749元,带动9429户、39300人受益,引导农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核桃、石斛、草果等林果产业,部分退耕户还林办起了“农家乐”、“林果+养殖业”、“林果+种植业”等多种模式的立体林产业,仅去年,全县林业产值就达2亿多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8%,实现了“被子”与“票子”的双赢。7zg保山日报网 几年来,该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促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走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绿色产业链之路,特别是林改“四权”的落实,山区林农的思想观念已由过去“砍树”向“种树”转变,部分农民已从耕地中“解放”出来,转产从事二、三产业。7zg保山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