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保山
新闻
县区
乡镇
旅游
财经
消费
文化
教育
娱乐
法律
健康
图库
数字报刊
手机报
站内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区
>
龙陵
龙陵泥腿杆“变脸”成为新型农民
时间:2010-11-15 09:21:36 来源:
保山日报网
作者:雷 华
本报讯 近几年来,龙陵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复合型农村人才,不少农民迅速“变脸”成为新型农民。
WUU保山日报网
技能培训造就了“科技型”农民。该县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每年培训农民3万人以上,受训农民至少掌握了1至3门实用专业技能。全县绿色证书累计培训14787人,发放绿色证书11323本;新型农民培训25811人,劳动力转移培训9216人、转移就业8760人,其中1004人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888人获农艺工资格,116人获家畜饲养工资格。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成为科技兴农的生力军。
WUU保山日报网
做强产业培育了“两栖型”农民。该县把发展招商引资、壮大民营经济作为重头戏来抓,千方百计为农民打造就业平台。目前,全县个私民营企业(户)已达7000多户,吸纳3万多农民就业,他们一脚踏在土地上,一脚迈进市场里,农闲时挣钱,农忙时种田,钱粮两不误。碧寨乡半坡村农民王国安办起了一个黄山羊火腿加工坊,既搞加工又种田,一年有10多万元收入,日子过得滋润了。
WUU保山日报网
招商引资带动了“回归型”农民。该县采取由政府组织有序输出、农民自发结伙输出等形式,组织农村富余劳力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每年劳务输出农民达3万多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掌握了几门实用生产技术,会经营管理,积累了一定资金的能人大户,他们把资金、技术、信息带回家乡兴办种养、商贸、运输等产业,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园)里务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该县返乡创业的农民已达3000多人,兴办各类项目200多个,投资5000多万元。龙新乡蚌渺村农民杨颖荣近几年到瑞丽打工挣了一笔钱,回到家乡投资30多万元在蚌渺湖畔开了一家“农家乐”,招收村里的10多名富余劳力到店里务工,生意红红火火。
WUU保山日报网
政策驱动引领了“执照型”农民。近日,平达乡小河村茶叶种植大户陈必孝凭着刚刚到工商管理部门领取的营业执照,很快便与昆明一客商谈妥一笔销售茶叶生意。他逢人便高兴地说:“有了营业执照,我们就有了进入市场的‘身份证’,信誉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也畅通了。”该县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兴办个私民营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同时,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引导农村种养加工业户纳入工商登记管理,发展“执照农民”。对这些“执照农民”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有力地支持。近几年,该县已发展“执照农民”1000多户,涉及农、林、渔、禽、畜等多个领域。龙江乡弄岗村农民唐明修牵头成立了清龙水渔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土埂田”稻田干鱼商标,发展社员64户,带动群众在稻田上养鱼3000亩,拓宽了增收路子。
WUU保山日报网
新农村建设涌现了“现代型”农民。10月19日,龙新乡勐冒村农民杨炳连在网上销售了两个黄皮石(园林石),他是该县众多的上网发布农副土特产品信息中的一个,通过网络,龙陵县的茶叶、石斛、姬松茸、黄山羊、黄龙玉、碧寨奇石、勐冒黄皮石等走向国内外市场,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该县众多富裕起来的农民,追求新时尚,争做现代农民,把生活定位在“上网”找信息,“刷卡”做生意,“私车”谈务,“健身”保身体上,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潇洒。龙新乡石斛种植大户廖平发就装备了笔记本电脑、轿车、信用卡的小老板,他通过“网上专家”的点拨,种植的石斛获得较好的产出效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已有
条评论,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精彩热图
省文联赴龙陵开展向郑
龙陵:勐糯中队清障保交
龙陵县“三查三看”教
龙陵万亩油茶移栽大会
推荐新闻
评论热点
相关新闻
龙陵县林业局石斛种植示范基地
龙陵:理论学习面对面
龙陵:“干得好与坏,乡亲说了算”
龙陵县9乡镇文化站配发专用设备
龙陵力抓冬季农业
龙陵黄草坝瓷器厂
龙陵县严把管材质量关
龙陵教育局开展“两基”迎国检督查
龙陵县镇安大学生“村官”成为普查生力军
龙陵县象达乡石斛产量上百吨
Copyright ©2005-2010
Baoshandai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保山日报网
滇ICP备050069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