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场员到居民83U保山日报网 ——昌宁县柯街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小记83U保山日报网 穿过一段林荫小道后,便到达枯柯河谷的昌宁县柯街华侨农场。只见家家户户起房盖屋,大街小巷堆满石头沙子或钢筋水泥,满载建筑材料的拖拉机忙个不停,整个农场仿佛就是一个大工地——30年前安置在这里的近3000归侨及侨眷们正在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新一轮的华侨农场改制中,这些昔日的“场员”们如今已全部变成了“居民”——他们家园的名称如今已有了新的称谓:昌宁县柯街华侨社区。83U保山日报网 柯街华侨农场于1979年为安置越南归难侨而建立,占地11094亩,有1211户3218人,其中归侨及侨眷2652人。建场初期为省政府侨办直属管理的事业性企业管理正处级单位,1988年移交地方管理,其性质和行政级别不变。1998年,场属学校、卫生院和派出所交昌宁县归口管理。2000年明确柯街华侨农场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安置归难侨的农、工、贸综合经营企业”。为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今年该场再次启动改革,并被列为全省13个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的试点,最终目的是“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83U保山日报网 工作中,省、市、县组成一个强大的工作队驻进该场,将“华侨农场”改制成“华侨社区”,就近并入柯街镇。今年6月20日,全民依法选举产生了社区“两委”班子,7月8日,柯街镇华侨社区正式挂牌成立。在管理人员的安置中,4名原场领导安排到县人大、县政协和柯街镇工作,保留处级或科级待遇,其余16人也得到相应安排。此外,顺利完成了场员的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工作。83U保山日报网 由于情况特殊,柯街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改革中昌宁县将农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纳入全县统一规划,先后组织实施了农田水利、道路改造、集镇建设、电网改造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950多万元。未来5年综合规划还将建设重点工程29件,估算总投资8534万元。尤其让归侨们高兴的是,省发改委还批准农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总投资超过7千万元。昌宁县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严格的措施,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且9个居民小组均做到“三通一平”,截至11月30日,已完成改造485户建成水泥房51497平方米,正在实施的227户26332平方米,年底可完工。83U保山日报网 此外,昌宁县对农场土地进行了登记并完成确权发证,此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期30年不变,稳定了人心。各项改革激发了归侨侨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全场预计可实现生产总值3600万元,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3410元,增长10%以上,粮食总产1900吨,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以上,种植反季大棚蔬菜2000亩,产量1000吨,产值2500万元。此外,还有甘蔗、热带水果等收入。83U保山日报网 昌宁县副县长张国亮说,今后,华侨社区将坚持“稳粮、提菜、固蔗、壮畜、育新”的发展路子,目标是人均占有粮食在600公斤以上、人均蔬菜收入1万元以上、甘蔗产值达150万元以上、生猪产值250万元以上,并积极培育水产养殖、蚕桑、香料烟、热带水果等新兴产业和发展具有越南风情的餐饮娱乐、农家乐等旅游业。不远的将来,一个崭新的、特色鲜明的农村社区将出现在枯柯河谷。83U保山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