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锦字何由寄永昌?”

发布时间: 2012-05-24 09:08:28

来源:保山日报网  阅读:

SSS保山日报网
升庵故居桂湖
  非常之人必定有非常之幸。初到永昌,杨升庵就受到告老还乡的张侍郎张志淳的热情接待。张志淳在朝时与杨廷和关系甚密,杨升庵也一直与他以叔侄相称,张志淳把杨升庵视如己出,他与永昌知府严时泰疏通,把杨升庵安排在“太保滴翠”的翠微楼,希望幽雅的环境能让这位才子住得更舒服(被后人称为“状元楼”的建筑位于现在的隆阳区一中内,但原建筑已被毁)。SSS保山日报网
  严时泰对杨升庵获“大礼仪”之罪颇为惋惜,对他的才学也较为赞赏,所以力所能及地关照他,让他充当军营文书,按月领取补贴,还给予他“与军校同饮同游”的待遇。SSS保山日报网
  少年时就名扬天下,正德六年(1511)就中状元的杨升庵恃才傲物,甚至还有些高干子弟的优越。经过流放过程中的磨难,虽有所节制,却还是自恃甚高。初到永昌,除了高看张志淳之子张含的诗词文章,其他人的都不放在眼里。然而被人敬若师长的成就感杨升庵还是受用的,面对永昌一些年轻人的求学渴望和对他的景仰,他竭力满足,经常在寓所举办类似今天的讲座,与后辈谈诗诵词,纵古论今,气氛极为热烈。闲暇,不是潜心研学,就是郊游揽胜,除了不能解与家人团聚的相思之苦,在永昌的生活还是较为逍遥。在保山民间传说中,杨升庵时常喝醉了酒,头插花柳,在大街小巷摇摇晃晃放声高歌,敦厚的永昌人总是报以宽厚的笑,只把他理解为文人的浪漫和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借酒消愁。SSS保山日报网
  但嘉靖皇帝始终忘不了在给不给自己的亲爹封“皇帝”称号这件事上杨升庵制造的难堪和麻烦,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嘉靖总要时不时地问身边的大臣:杨升庵在永昌过的怎样啊?身边的大臣多是杨廷和旧日的门生或下属,总是苦着脸添油加醋地说,在那荒凉之地,那罪臣不是今天得疟疾,就是明日拉肚子,已被折磨得面黄肌瘦,蔫黄瓜一根。嘉靖听后总是满意地笑了,其恨之深,恨之切,已超出了一个帝王不应有的个人恩怨。有嘉靖这么时常“关注”,杨升庵纵有再大的胆子,再狂傲的个性,也不敢轻易越过四川半步,只是在嘉靖七年(1528年7月),妻子黄娥跋山涉水,来到永昌探望杨升庵。黄娥是杨升庵的第二任妻子,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天资聪慧,极富文采,与杨升庵可谓诗中知音。SSS保山日报网
  嘉靖八年(1529),杨升庵父亲杨廷和在四川新都去世,享年71岁。杨升庵在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后,经严时泰特允,偕妻子黄娥飞赶回乡。看着父亲弥留时安详的面容,五年来一直困扰他的父亲为何在事业巅峰之际告老还乡的问题,这时突然找到了答案,他猛然醒悟: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宫廷权力斗争中,父亲把什么都看开了,你死我活,勾心斗角,落井下石,尔虞我诈,荣华富贵等等这一切,到最后都得化为尘土。人生最后都是空啊!可以说,父亲的死,虽然对杨升庵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是杨升庵思想情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这时起,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了,曾经的“愤青”似乎一夜之间变得冷静而成熟。办完父亲的丧事,黄娥不能随赴永昌了,得留在家里照顾杨升庵的母亲和孩子,用柔弱的肩撑起一个庞大的家。临别时,黄娥写了《罗江怨》散曲,与丈夫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惜别之情,凄婉动人。SSS保山日报网
  杨升庵的家在成都郊外的新都县(2002年新都县更名为成都市新都区),占地220多亩,杨宅如今成了新都区的桂湖公园,仅宅院内的桂湖,水域面积就达77亩。2012年1月 31日,我去桂湖拜谒升庵祠,里面亭台楼榭,曲径幽栏,一派官宦人家风范。祠内悬挂许多写在横幅里的升庵轶事,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的塑像上挂满了红绸,工作人员说每年高考前夕,都有无数学子前来烧香磕头,希望能像杨状元一样中个头魁,而一旦上榜,便来披红挂彩,于是杨状元每年暑假都应接不暇,被逼着回到了世俗中。SSS保山日报网
  陈列馆内有一面墙,粘贴着新都区政协及文化部门近几年在保山、大理、楚雄、昆明、会理等地采集到的各种资料图片,有学馆、纪念馆、寓所、诗词碑刻等,大部分都真实保留着多年前的原貌。SSS保山日报网
  黄娥自1528年与杨升庵在永昌度过幸福的一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成行。夫妻聚少离多,相思之情只有寄托在诗词往来中,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寄外》。保山的文史资料里说,当这首诗到达保山时,杨升庵外出远游,不知是谁,估计是好朋友之类,不顾杨状元的隐私权,忍不住拆开信件,被这份真情和才情所感动,在文化圈广为传抄,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熟记于心,还被题刻在翠微楼的墙壁上。杨升庵回来后,也给妻子和诗一首:青蛉绝塞怨离居,金雁桥头几岁除。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闺中锦字书。SSS保山日报网
  杨升庵在永昌,经常受邀去滇西各地讲学,很有今天客座教授的味道。最有成就的要数大理、楚雄,昆明,这几个地方都设立讲堂,每场“讲座”,下面学子济济一堂,杨升庵的诗风、学风影响了无数人,他个人的心境也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慢慢变得豁达而平和。SSS保山日报网
  学者段德李认为,杨升庵对于云南历史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带动了“滇南七子”的迅速掘起,二是他在金石学上的贡献首屈一指,三是他考证发掘并推广了边地民间文学艺术。SSS保山日报网
  “滇南七子”也叫“杨门七学士”,指保山张含,大理杨士云、李元阳、吴懋,晋宁唐錡,阿迷(今开元)王廷表,昆明胡廷禄。当时,文坛雅士都以与杨升庵一道纵情山水,赋诗和词为荣。正是这种对文化及文化人的尊重,才使得文脉深厚的云南在文化传承上独树一帜。SSS保山日报网
  段德李说,除了对诗词的热爱,杨升庵还对金石碑铭有独到研究。特别是我国金石之冠 “禹王碑”,刻在衡山岣嵝峰的绝壁上,千百年来无人能解,四川巡抚张素从衡山获得禹碑拓片后,送来请杨升庵鉴别,杨升庵综合多种史料,最后译出了禹碑的蝌蚪文,震惊了学术界。SSS保山日报网
  段德李认为,杨升庵在永昌的几十年,影响和推动了永昌文学艺术的繁荣。他采编的弹唱作品《二十一史弹词》深得民间喜爱,在永昌广为流传,他还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形成了一部《古今风谣》,《博南谣》和《雪关谣》也在其中。SSS保山日报网
  嘉靖十二年(1533),杨升庵应大理诗人,学者李元阳邀请赴大理游览,返回永昌时,好友张含亲自骑马到霁虹桥迎接。一别数月,两人都分外激动,在桥头席地而作饮酒赋诗,杨升庵作《兰津桥》,并刻于罗岷山崖壁之上,与摩崖石刻上的无数文人墨客一起“餐风饮露”: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渺青霄平。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濑清。灡津古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中原回首逾万里,怀古思归何限情。感怀好友的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张含也和诗一道《兰津渡》,仍刻于绝壁之上: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树生风。石路真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鱼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宫。黑水之西哀牢东,岧峣山色开鸿蒙。鱼龙战斗日月暗,鹳鹤喧呼烟雾浓。木阁倚石架朱凤,铁索悬空飞彩虹。江流进激待禹凿,欲凭双剑倚长松。(见《保岫情采》)SSS保山日报网
  杨升庵被贬期间为数不多的几次回乡旅程,大都沿着丝绸古道的马蹄印踽踽独行。出水寨过霁虹桥,翻博南山至大理,再经永仁、会理渡金沙江,故乡就遥遥在望了。想想漫漫古道几千里,填满了多少异乡孤旅的凄凉与愁苦?据保山市博物馆文史专家李枝彩考证,在博南山永国寺下的一个丫口,曾建有一个纪念亭,叫“杨升庵升天处”,可惜现在只遗下一片石砌的地基,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当地百姓讲杨升庵仙逝的具体地点就是这里,他是在回乡的途中病故的。而在保山有些版本里,说杨升庵是病故在太保山寓所里。SSS保山日报网
  但我想他最终在哪里归于尘土都不重要了,关键是他已把最华彩的半生,献给了永昌,献给了滇西,献给了云南。我们都熟记于心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他一生最深切,最浓缩的感悟和诠释:SSS保山日报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SSS保山日报网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