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昌宁

昌宁县“545”推动沪滇协作结硕果

发布时间: 2021-12-07 08:59:23

来源:保山日报   

8792-45.jpg nnn保山日报网

  自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昌宁县以来,昌宁县沪滇协作工作始终坚持“三服务”,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原则,围绕“项目撬动、帮扶带动、产业促动、沪滇联动”的总思路,按照“545”工作法,着力深化交流机制、深化共建成果、深化优势互补,推动沪滇协作在昌宁茶乡大地结出累累硕果。nnn保山日报网

  投入“5个茧子”nnn保山日报网

8792-44.jpgnnn保山日报网

  建强一个领导体系。结对帮扶以来,昌宁县认真学习并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沪滇协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成立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县级22个部门和13个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沪滇协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任务分工、规范监督检查,为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nnn保山日报网

  建立健全两地互访交流机制,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都带队进行互访交流,通过互访交流,及时研究解决帮扶存在的问题,推进帮扶协议的落实。结对帮扶以来,昌宁县与上海市闵行区累计进行各类交流互访15次,互访交流人员178人次。把沪滇协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制定沪滇协作工作计划,通过细化分解沪滇协作各项目标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台账式销号,保障沪滇协作工作的顺利推进。nnn保山日报网

  发展一批富民产业。探索“项目搭桥、效益持久、绿色生态”的产业扶贫模式,立足山区农业县实际,大力实施“一乡一品”和县域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巩固茶叶、核桃、蚕桑、肉牛等支柱产业地位,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个,投资6052万元,带动贫困群众2.3万人,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坚持“造血式”帮扶和“输血式”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在上海资金的示范带动下,通过积极协调、主动对接,引导、撬动企业注资增资3349万元,其中2020年3月份与东方希望集团签订1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投资协议,引导企业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nnn保山日报网

8792-41.jpgnnn保山日报网

  落实一批惠民项目。昌宁县切实提升沪滇协作项目安排精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把解决群众所盼作为沪滇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对帮扶以来,累计争取到上海方面援助资金1.69亿元,实施惠民帮扶项目4类(产业类、农村基础设施类、劳务协作类、社会事业类)144个,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助推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效率,夯实了后续发展基础,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nnn保山日报网

  培养一批高质人才。立足“观念互通、思路互动、经验互学、作风互鉴”的工作思路,依托上海市闵行区人才密集优势,采用“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干部人才交流挂职、业务培训等活动,为昌宁培育了一批高质人才,有效提升了昌宁县干部人才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县内先后组织11期共77名乡镇和部分县级部门干部赴上海市闵行区参加专题培训,选派60余名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赴上海市闵行区有关学校、医院进行跟岗研修和培训学习;上海市先后选派58名医疗、教育等方面专家到昌宁支医、支教。同时,通过摸底、动员和跟踪服务,输送符合条件的学生到东部结对省市就读职业学校,累计输送贫困学生575人,提高了贫困学生专业技能,有效解决辍学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实现智志双扶。nnn保山日报网

8792-22.jpgnnn保山日报网

  振兴一批薄弱乡村。针对部分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突出、发展思路单一的村(社区),积极申报村企结对项目资金帮扶,通过资金、项目投入和经验学习,实现更戛乡、珠街乡等一批脱贫难度大的村(社区)如期高质量脱贫,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后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结对帮扶以来,累计投入乡镇结对资金1014.5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个,产业项目3个。村企结对帮扶资金500万元,实施援建项目65个,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8个,产业项目7个。nnn保山日报网

  实现“4个蝶变”nnn保山日报网

  好声音传出来。昌宁县扎实抓好沪滇协作工作,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督促,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听取沪滇协作工作开展情况汇报2次,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沪滇扶贫协作。全县东西协作省级考核实现了“三连好”,2019年国考组对昌宁沪滇协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实现了“零问题”反馈。沪滇两地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宣传报道,通过两地人员相互交流和农特产品进沪输送,有效推介昌宁“城美、产品优”的美誉,提高了昌宁外宣的影响力。nnn保山日报网

8792-42.jpgnnn保山日报网

  友谊桥架起来。在结对帮扶以来的密切交往中,上海市倾情帮扶,昌宁县心存感恩,上海市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力量,对贫困群体给予物资帮助,为昌宁贫困学子捐赠图书、床上用品等物资,捐物折资达360万元以上。昌宁县将与上海交往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摸底动员本地劳力,迅速开展技术培训,优先推送上海市用工信息岗位,及时输送一批本地高水平技术人员到沪转移就业。县域内茶叶、水果等农产品按等级分类,优质产品优先输往上海。nnn保山日报网

  大品牌树起来。昌宁县素有“千年茶乡”美誉,有31万亩有机生态茶,21万株千年古树茶,在品牌打造上,上海市助力昌宁做好“茶文章”,确定打造“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在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品牌化上下功夫,确保每一片茶叶生态、健康、放心,以品质带动企业增效、茶农增收。在推介“昌宁红茶”过程中,双方深度融合,各自发挥优势,实现“云品入沪”,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nnn保山日报网

  钱袋子鼓起来。建立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深入实施“技能扶贫专项行动”,切实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设立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昌宁县分站,培育发展10个劳务专业合作社、160名劳务经纪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加大基础平台建设,精准掌握劳动力转移基础数据,实地考察用工企业,形成“套餐式”用工信息,通过平台推介和劳务协作专项招聘会。开展“送出去,接回来”服务工作,主动为省外务工人员解决劳资纠纷4起40余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054万元,8000余人次实现转移就业。认定扶贫车间11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2000余人次。创新销售模式,通过一亩田、抖音、驴妈妈直播等网络直播平台销售全县农特产品,全国扶贫日期间共有8家企业到上海参展,实现了“云品入沪”的帮扶新模式,累计实现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2800万元。nnn保山日报网

  产生“5个效应”nnn保山日报网

  “巩固+拓展”成果更给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坚持区域性和协调性,项目申报因地制宜,对条件较好的脱贫村选择特色亮点,投入项目包装打造,比如,卡斯镇龙洞肉牛养殖场,推动该镇肉牛产业规范化、科学化,并同步带动青储草料产业发展。对条件较弱的贫困乡村给予基础设施项目倾斜,解决“卡脖子”问题,比如珠街彝族乡实施的村组道路建设项目,补齐该乡行政村主道路“最后一公里”,大大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效率。nnn保山日报网

  “自主+帮扶”群众更幸福。帮扶以来实施的沪滇协作项目,全县坚持“看得到效益”的原则,实施了5万余亩经济林果建设,通过“投入+管护+推介”一条龙服务,已全部挂果产生经济效益,在万亩林果可观效益带动下,群众积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近年来,依托县内优质的蔬果和肉类资源,在更戛、大田坝等地建成果蔬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群众发展好产业、发展大产业的热情更盛,逐步向产业化、品牌化迈进。nnn保山日报网

8792-410.JPGnnn保山日报网

  “产业+旅游”乡村更美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将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美丽村庄等深度融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效益。漭水镇黄家寨依托万亩茶资源,建成集茶叶采摘、制作、学习、观赏、买卖为一体的休闲体验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耈街乡借力乡村“短途游”大势,深挖文化资源,重建水磨坊,留住乡愁、留住底蕴。在下步计划建成的耈街乡苗族服饰刺绣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让国家非物质遗产“苗族刺绣”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文化转为商品,可大大提升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益。nnn保山日报网

  “人才+技术”服务更优质。盯紧、盯牢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两个关键,构建了闵行中学与昌宁一中远程教育新模式,在教育上解决了3个难题:第一题:“线下+线上”助推中学教育提质;第二题:“扶智+扶志”助推职业教育提效;第三题:“政府+社会”助推薄弱学校提气。在卫生健康扶贫上,结合昌宁医疗基础薄弱、专业技术缺乏、群众就医不便的实际出发,探索出“共建式结对、组团式布局、跟踪式培育、多元式保障”的医疗对口帮扶新模式,通过“四式四强”对口帮扶助推医疗事业全面发展,医疗体系与能力建设得到较大提升,留下了“不走的医疗团队”,大幅提升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nnn保山日报网

8792-46.jpgnnn保山日报网

  “品牌+发展”名片更靓丽。昌宁县立足核桃、茶叶、中药材、文化旅游、硅资源五大优势产业开展链条化招商,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县委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沪企入昌和闵昌经济合作计划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通过闵昌经济合作模式,产品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含金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本地品牌走东部发达城市。nnn保山日报网

  昌宁县沪滇办 供稿nnn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nnn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