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

发布时间: 2022-08-17 16:42:43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俗话说,惜衣得衣穿,惜饭得饭吃。过去,老百姓都有惜物保福的情感和节约持家的习俗,衣服烂了、缝缝补补,器物破裂或损坏了,舍不得丢弃,也要去修修补补,由此出现了“锔”的工艺。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jpgttt保山日报网

  锔是一种联接、固定物体的技术,通过用镶了金刚石的手拉(电具)钻具钻孔,然后将锔钉打入器物的钻孔,用小锤轻轻敲紧,将锔钉镶平,沿补修处涂抹用蛋清和生石灰混合的粘结剂,就完成了修补 。ttt保山日报网

  宋代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中曾出现锔瓷的画面。明代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介绍金刚石时描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为钻”,这就是锔瓷工艺。锔瓷工艺在清末由实用变成赏玩。ttt保山日报网

  江西“小炉匠”于清代末年来到保山隆阳区沙坝,以锔瓷补锅为生,期间认识了沙坝街人赵洪儒。当时赵洪儒年轻好学,由于赵家世代赶马,到各地托运货物回来在沙坝街销售,因此走南闯北的赵洪儒待人十分热情。赵洪儒从心中佩服江西小炉匠的手艺,便和江西小炉匠做了好朋友。从此,江西小炉匠就住到了赵洪儒家,白天他们各自外出谋生,晚上则在一起交流。赵洪儒对江西小炉匠的锔瓷工艺十分感兴趣,小炉匠便每天晚上教赵洪儒学习锔瓷。江西小炉匠离开保山后,赵洪儒继续赶马做生意,闲暇时间就帮助左邻右舍锔瓷补锅。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1.jpgttt保山日报网

  赵洪儒把锔瓷手艺传给了次子赵连申。赵连申便开始以锔瓷补锅为生,当地人称其为“小炉匠”。同村人赵子富从小喜欢和二叔赵连申在一起玩,时常伴随赵连申锔瓷,经常帮着二叔锔瓷。ttt保山日报网

  2014年,赵子富的儿子赵飞军将家中一破烂的盘子拿出去准备扔掉,父亲看到后,说:“别扔,这个盘子挺好看的,补一补还可以用。”父亲拿起了锔瓷工具开始修补破烂的盘子,赵飞军看到后非常惊奇,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的家族已传承锔瓷工艺120多年了。从此在家跟随父亲学习焗瓷工艺。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2.jpgttt保山日报网

  艺不厌精。赵飞军家族传承的焗瓷工艺,从江西小炉匠到父亲赵子富,都还停留在做“粗活”阶段。赵飞军意识到这一点后,认为“粗活”已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他不断的研究,开始从事锔瓷“秀活”。经过6年的努力,赵飞军完全已经到达了锔瓷工艺做成了艺术品的高度,成为保山锔瓷工艺里的一枝独秀。鉴于赵飞军在茶文化和锔瓷工艺上造诣,2018年,赵飞军被保山市文化旅游局聘请为市级专家团文化分团文化产业专家、文化顾问。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3.jpgttt保山日报网

  涅槃重生,补缺为美。赵飞军对锔瓷的工艺的悟性很高。他每拿到手中一个残缺器物,如哪个缺口需要补上什么材质的金属,需要如何造型、錾刻,才能更加美观协调。每个工艺步骤精益求精,丝丝入扣。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4.jpgttt保山日报网

  锔瓷技艺所蕴含的是民间静态文化传统的代表,历经六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程,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特色,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绝活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寄托,更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金刚钻的发明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世人所知的歇后语,将永久的流传下去,成为有本事,有能耐、解难易难的代名词。ttt保山日报网

永昌锔瓷 锔以合道5.jpgttt保山日报网

  如今,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走街串巷吆喝着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封尘的历史记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总要有人传承”,这是永昌锔瓷技艺传承人赵飞军坚守的初心和决心,“锔以合道,永昌锔瓷!”(陈永军)ttt保山日报网

责编:蒋建国ttt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