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将军人设遇冷:古偶剧类型创新的困境与反思

发布时间: 2025-10-17 16:23:47

来源: 保山日报网 

  今年的女将军题材古偶剧即将迎来阶段性收官。从暑期档的《锦月如歌》与《与晋长安》双剧连发,到近期上线的《一笑随歌》,女将军形象密集登场,一度成为古偶市场的新宠。然而观众反馈却不尽如人意:已开分的两部作品豆瓣评分分别仅为5.4分和4.8分,云合集均播放量也徘徊在2000万和1000万量级,市场表现与热度预期形成鲜明反差。

  《锦月如歌》《与晋长安》豆瓣评分(图源:截自豆瓣)

  人设升级难掩类型焦虑古偶女主的成长轨迹经历了从后宅庶女到经商大女主,再到战场女将领的三次跃迁。这种表面的人设进化并未带来类型本质的突破,反而暴露出创作层面的深层困境:当核心的言情叙事无法与时俱进,创作者只能通过叠加"女强"标签制造营销爆点,却难以构建与新设定匹配的叙事逻辑。

  女将军人设看似是类型突破的尝试,实则暴露了古偶创作的疲态。相较于宅斗剧的智谋较量与经商剧的商业博弈,女将军承载的家国叙事与古偶核心的言情逻辑存在天然冲突。这种不兼容性导致该类型遭遇比前两波大女主更严峻的批评,豆瓣短评区高频出现"战场谈恋爱""家国情怀工具化"等质疑。

  女强之路的三重进化在古偶的类型迭代中,女主成长始终与"变强"主题深度绑定。早期宫斗剧中的女性生存智慧,本质是在父权制框架下的适应性策略。如《陆贞传奇》中从宫女到女官的蜕变,《知否知否》里庶女明兰的宅斗突围,其"强"的内涵始终未突破封建权力结构的桎梏。

  《陆贞传奇》《延禧攻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主剧照

  仙侠剧虽拓展了叙事空间,却陷入新的窠臼。《花千骨》《三生三世》等作品中的女主虽能执掌天命,但情感线始终占据叙事主导。这种"强设定、弱内核"的矛盾,在2020年《三十而已》引发都市女性题材爆发后愈发凸显,观众开始要求古装剧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生存经验产生更深度的共鸣。

  当前形成三条清晰的女主进化路径:经商线延续宅斗失败女性的退路策略,《梦华录》《国色芳华》等作品通过商业技能完成逆袭;公路片模式突破地理限制,《一念关山》任如意以武力值开拓江湖版图;而女将军线则代表类型突破的终极尝试,将战场作为检验女性力量的终极试验场。

  《梦华录》剧照(图源:豆瓣)

  营销造势的双刃剑效应人设迭代成为重要的营销抓手,每个新概念的诞生都伴随着话题造势。相比需要逻辑自洽的剧情,人设标签具有更强的传播效率。"双强CP""纯恨文学"等营销术语,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能快速积累剧集热度。这种策略在《与晋长安》《一笑随歌》中体现明显,敌国神射手与王爷的设定天然适配"对抗型CP"的营销需求。

  但过度依赖人设营销导致创作重心偏移。当剧集将热度砝码压在演员身上时,人设完成度与演员特质的匹配度成为关键。这解释了为何近年古偶宣发呈现娱乐化趋势:从主创对谈到"婚闹式营业",演员需要在线下完成CP感的二次创作。赵露思在《珠帘玉幕》中的"摇人"宣传,李沁为《一笑随歌》动员后援团,都印证了演员正在承担越来越重的宣发责任。

  《一笑随歌》演员宣传(图源:微博@橘子娱乐)

  类型创新的根本困境女将军人设的争议本质,是古偶对浪漫叙事的不自信。当观众对"极致浪漫爱"产生质疑,创作者试图通过人设改革延续类型生命力,却陷入双重困境:既无法彻底抛弃言情内核,又难以构建与新设定匹配的叙事语法。这种矛盾在女将军题材中尤为突出——战场场景要求去爱情化,但古偶基因决定其必须保留情感主线。

  选角与设定的错位加剧了人设崩塌。《锦月如歌》周也的瘦削身材、《与晋长安》宋轶的纤弱形象,与观众心中穆桂英式的女将形象存在明显反差。更关键的是,剧中女主的行动逻辑仍围绕情感关系展开,战场成为恋爱背景板而非叙事主战场。这种表里不一的设计,使得人设创新沦为营销噱头。

  《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形象

  古偶的类型根基始终是对浪漫爱的书写。当创作者试图用"女强"外壳包装传统言情时,反而暴露了类型创新的乏力。经商大女主、女将军等设定,本质都是类型生命力衰退下的权宜之计。要实现真正的突破,古偶需要重新找回对浪漫叙事的信念,在保留爱情核心的基础上,构建与新女性形象匹配的叙事体系。

  这场关于女将军的讨论,最终指向一个根本命题:在观众审美持续进化的当下,古偶剧究竟应该坚守浪漫叙事的纯粹性,还是通过类型融合寻找新出路?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既能保留爱情梦幻感,又能承载现代女性精神诉求的创新尝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