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起诉万达再掀波澜:长春国际影都项目纠纷全解析
发布时间:
2025-10-20 08:03:43
来源: 保山日报网
继限高“一日游”事件后,万达集团及其创始人王健林再次因一起重大诉讼案件成为舆论焦点。据企查查披露,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万科下属企业)因合同纠纷,将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案件将于2025年11月3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此次诉讼源于双方2019年合作的“长春国际影都”项目。当时,万达集团主导开发这一世界级影视文旅综合体,并引入万科参与住宅板块建设。然而,合作过程中因投资款项偿还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万科中途退出并引发财务纠纷。
从战略合作到法律对峙:万万联盟的兴衰史
根据股权结构显示,海南万骏由深圳市盈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70%)和珠海横琴万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共同控股,二者均为万科系企业。这场纠纷的根源可追溯至2015年5月14日,当时万科与万达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国内外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合作模式设定为万达负责商业部分投资,万科开发住宅板块。这一战略联盟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毕竟当时万达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运营商,万科则是全球住宅开发龙头。万达曾发布创意海报“二万,和了”预热合作,虽未明确合作方,但已引发市场对“万万联合”的广泛猜测。
图片来源:万达集团官微
这场联姻背后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深层需求。万达当时推进“轻资产化”战略,急需剥离住宅业务;而万科虽坐拥庞大商业地产存量,却缺乏运营能力。王健林曾表示这是“战略转型的不谋而合”,时任万科总裁郁亮则用“门当户对,一见钟情”形容合作。2019年,双方在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上实现首次实质性合作,该项目规划面积达1051平方公里,涵盖影视基地、文旅综合体及高端住宅。
根据协议,海南万骏通过增资持有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15%股份,并分两次支付50亿元合作款。但到2021年6月,万科突然提前终止合作。尽管万达已返还52.4亿元资金,双方仍就剩余13.8亿元本金及利息产生激烈争议。万达主张已足额偿还本息,且万科享受的土地成本优惠应抵消债务;万科则坚持按协议追讨全额款项。
法律争议焦点与债务困局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资产律师陆鼎指出,本案存在两大核心争议:其一,万科投资性质属于“明股实债”还是“可退出类优先股”,这直接影响利息计算方式;其二,土地成本优惠的法律定性,若认定为投资成本节省则可抵消债务,若视为独立商业安排则需另案处理。
这并非双方首次对簿公堂。2023年6月,万科曾申请冻结万达商管近20亿股权,直接冲击其上市计划。当时国务院国资委法律顾问刘纪鹏曾呼吁和解,指出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是双方未预见的风险因素。但因对土地优惠条款的法律解释存在分歧,最终导致诉讼重启。
当前,两家企业均面临严峻的债务压力。万达商管2024年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有息负债达1375.61亿元,其中302.69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受公开市场再融资受阻和珠海万达上市失败影响,其债券价格持续波动。为缓解资金压力,王健林自2023年起已出售近百座万达广场、万达电影控股权及酒店管理权。
万科同样深陷流动性危机。截至2024年6月末,其短期借款达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347.13亿元,而现金储备仅693.48亿元。大股东深铁集团年内已9次提供借款,累计超250亿元。评级机构惠誉更将万科长期信用评级下调至“CCC-”,显示对其偿债能力的严重担忧。
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万科困境。今年1月,辛杰接任董事长不足一年即辞职,黄力平随后接任。法律界人士分析,此次人事变动或与债务化解压力直接相关。陆鼎律师指出:“万科起诉万达既是出于现实资金需求,也是新管理层展示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
这场涉及数百亿资金的商业纠纷,不仅折射出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阵痛,更揭示了头部企业在债务重压下的生存博弈。随着2025年庭审日期临近,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场“万万大战”的最终走向。
此次诉讼源于双方2019年合作的“长春国际影都”项目。当时,万达集团主导开发这一世界级影视文旅综合体,并引入万科参与住宅板块建设。然而,合作过程中因投资款项偿还问题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万科中途退出并引发财务纠纷。
从战略合作到法律对峙:万万联盟的兴衰史
根据股权结构显示,海南万骏由深圳市盈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70%)和珠海横琴万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0%)共同控股,二者均为万科系企业。这场纠纷的根源可追溯至2015年5月14日,当时万科与万达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国内外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合作模式设定为万达负责商业部分投资,万科开发住宅板块。这一战略联盟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毕竟当时万达是全球最大的不动产运营商,万科则是全球住宅开发龙头。万达曾发布创意海报“二万,和了”预热合作,虽未明确合作方,但已引发市场对“万万联合”的广泛猜测。
图片来源:万达集团官微
这场联姻背后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深层需求。万达当时推进“轻资产化”战略,急需剥离住宅业务;而万科虽坐拥庞大商业地产存量,却缺乏运营能力。王健林曾表示这是“战略转型的不谋而合”,时任万科总裁郁亮则用“门当户对,一见钟情”形容合作。2019年,双方在长春国际影都项目上实现首次实质性合作,该项目规划面积达1051平方公里,涵盖影视基地、文旅综合体及高端住宅。
根据协议,海南万骏通过增资持有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15%股份,并分两次支付50亿元合作款。但到2021年6月,万科突然提前终止合作。尽管万达已返还52.4亿元资金,双方仍就剩余13.8亿元本金及利息产生激烈争议。万达主张已足额偿还本息,且万科享受的土地成本优惠应抵消债务;万科则坚持按协议追讨全额款项。
法律争议焦点与债务困局
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资产律师陆鼎指出,本案存在两大核心争议:其一,万科投资性质属于“明股实债”还是“可退出类优先股”,这直接影响利息计算方式;其二,土地成本优惠的法律定性,若认定为投资成本节省则可抵消债务,若视为独立商业安排则需另案处理。
这并非双方首次对簿公堂。2023年6月,万科曾申请冻结万达商管近20亿股权,直接冲击其上市计划。当时国务院国资委法律顾问刘纪鹏曾呼吁和解,指出经济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是双方未预见的风险因素。但因对土地优惠条款的法律解释存在分歧,最终导致诉讼重启。
当前,两家企业均面临严峻的债务压力。万达商管2024年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有息负债达1375.61亿元,其中302.69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受公开市场再融资受阻和珠海万达上市失败影响,其债券价格持续波动。为缓解资金压力,王健林自2023年起已出售近百座万达广场、万达电影控股权及酒店管理权。
万科同样深陷流动性危机。截至2024年6月末,其短期借款达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347.13亿元,而现金储备仅693.48亿元。大股东深铁集团年内已9次提供借款,累计超250亿元。评级机构惠誉更将万科长期信用评级下调至“CCC-”,显示对其偿债能力的严重担忧。
管理层动荡进一步加剧万科困境。今年1月,辛杰接任董事长不足一年即辞职,黄力平随后接任。法律界人士分析,此次人事变动或与债务化解压力直接相关。陆鼎律师指出:“万科起诉万达既是出于现实资金需求,也是新管理层展示治理能力的必要举措。”
这场涉及数百亿资金的商业纠纷,不仅折射出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阵痛,更揭示了头部企业在债务重压下的生存博弈。随着2025年庭审日期临近,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场“万万大战”的最终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