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持续探底,“漯河样本”引领生猪产业风险管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0-20 20:42:52

来源: 保山日报网 

  

  自2025年国庆假期以来,国内生猪市场持续笼罩在“寒冬”阴霾之中。生猪价格加速下跌,全行业陷入全面亏损状态,尽管国家多次启动冻猪肉收储政策,但市场提振效果仍显不足。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漯河市推出的“保险+期货”模式(即“漯河样本”)成为行业亮点,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助力其稳住经营、捂好“钱袋子”。

  猪价加速探底,全行业深陷亏损泥潭10月10日,国家启动新一轮1.5万吨冻猪肉收储,这是继8月、9月五次收储后的最新举措。然而,在传统消费旺季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猪价仍未能摆脱“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节后市场进一步回落。数据显示,10月9日国庆长假后首个交易日,生猪期货2511主力合约收盘报11595元/吨,单日跌幅达6.15%;10月17日盘中一度跌至11020元/吨,虽在10月20日有所反弹,但仍徘徊在11500元/吨下方。

  从全年趋势看,生猪价格自年初便呈现震荡下跌态势,年中短暂反弹后再次走低。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0月6日—12日,全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平均收购价格为13.45元/公斤,环比下降3.0%,同比下降29.2%;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17.58元/公斤,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28.5%。而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10月20日外三元生猪价格已跌至11.18元/公斤,同比下降35.41%,远低于多数养殖主体13—14元/公斤的成本线。

  猪价“跌跌不休”直接导致养殖业全面亏损。以行业龙头牧原股份为例,其2025年9月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2.88元/公斤,同比下降30.94%;销售收入90.66亿元,同比下降22.46%。中小养殖户的处境更为艰难,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猪亏损高达50余元,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亏损更达约150元/头,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

  “漯河样本”:寒冬中的温暖力量在国内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由期货、保险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保险+期货”模式成为破局关键。其中,漯河市作为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农保计划)的标杆地区,自2021年落地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以来,已连续五年为当地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成为行业公认的“漯河样本”。

  漯河是河南省重要的生猪调出大市,年出栏量超300万头,生猪产业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近70%。然而,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频繁,困扰着当地养殖户。漯河市智勤养殖场负责人薛孟龙回忆,2021年生猪价格暴跌让他深刻意识到价格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猪价下跌导致收益锐减,必须找到对冲风险的工具。”他说。

  2021年,在大商所支持及漯河市政府、畜牧局、大地期货、太平洋保险的共同推动下,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正式落地。智勤养殖场参与了国内首单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在保险期间内,生猪价格持续下行触发理赔,最终获赔18万余元,赔付率近364%,有效弥补了现货收益下跌损失。此后五年,该养殖场连续参保,项目赔付成为其稳定经营的重要支撑。

  薛孟龙感慨道:“2021年猪价下跌叠加饲料成本上涨,压力巨大。好在‘保险+期货’综合考虑了饲料和猪价风险,非常符合我们的实际需求。”他的经历是漯河项目成效的生动缩影。据浙江济海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场外衍生品部经理林唯玮介绍,过去五年,大地期货联合太平洋保险在漯河市开展“保险+期货”项目十余个,服务养殖户约239户次,承保生猪22.58万头,其中地方政府补贴性项目9个,总保费超2570万元,项目金额近4亿元。

  2025年7月,漯河市召陵区、郾城区继续参与农保计划,为17户养殖户的16222头生猪提供价格风险保障,项目总保费约100万元,由大商所、两区财政、大地期货及农户自缴四方共同承担。

  从“单一保障”到“构建生态”:农业风险管理的升级之路今年是我国“保险+期货”模式推出十周年。自201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以来,这一创新工具从试点到全国推广,已成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柱。漯河市畜牧局副局长吴忠辉表示,五年连续推广使项目产生良好社会效果,并在周边地市扩展,推动了豫中乃至河南全省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漯河样本”不仅保障了中小养殖户利益,还弥补了传统养殖险中价格保险的空白,推动期货和保险市场从“单一保障”向“构建生态”转型。这一转变在其他品种中亦有体现:2016年黑龙江省桦川县首次试点1万吨大豆价格“保险+期货”项目,通过“大豆收入保险”和“保价格+现货收购”模式扩大种植面积,项目品种扩展至玉米、大豆等,累计赔付农民1.59亿元,在抵御市场风险、保障收入方面成效显著。

  从“桦川探索”到“漯河样本”,覆盖品种从大豆、玉米扩展至鸡蛋、生猪等,“保险+期货”模式在保险公司、期货公司、交易所及地方政府的协作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保险产品日益丰富,保费支持来源更加多元。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重塑了地方农业生产观念,重构了农业发展格局,既稳住了农户的“钱袋子”,也托举了农业市场预期,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