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陷43亿天价索赔案,前高管诉讼能否撼动AI芯片龙头?
发布时间:
2025-11-03 21:24:43
来源: 保山日报网
寒武纪前CTO的“最后一搏”能赢吗?
作者 | 虞灏
编辑丨于婞
来源 | 野马财经
中国AI芯片行业龙头寒武纪(688256.SH)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律漩涡。一场涉及42.87亿元天价索赔的劳动争议诉讼,不仅刷新了中国上市公司同类案件纪录,更将这家市值超5600亿元的科技巨头推向舆论风口。
根据公司10月31日晚间公告,原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梁军以“劳动争议”为由正式起诉寒武纪,要求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寒武纪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的2.67倍,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但尚未开庭审理。案件核心争议聚焦于梁军间接持有的1152.32万股寒武纪股票应按《持股计划》约定回购,还是按市场价值计算损失。这场诉讼被业界视为中国股权激励纠纷的标志性案件。
面对突如其来的诉讼,寒武纪反应迅速。公司公告强调已组建专业律师团队,将“积极应诉、答辩,全力应对离职高管的不当诉求”,同时声明该案件“不影响日常研发及经营”,预计“本期利润无重大影响”。但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公告发布后首个交易日,寒武纪股价下跌2.07%,报收1346.6元/股,总市值缩水至5678亿元。
01劳动纠纷“罗生门”:三年股权战争全解析
这场天价索赔的构成极具戏剧性。根据起诉状,梁军提出三项诉求:确认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赔偿股权激励损失42.87亿元;由寒武纪承担诉讼费用。争议焦点在于股权估值计算方式。
以寒武纪最新1346.6元/股计算,梁军持有的1152.32万股市值达155亿元。但他为何放弃百亿市值,转而索赔42.87亿元?关键在于梁军主张寒武纪在其股票解禁后“不配合减持”,导致其无法按预期价格套现。这42.87亿元实为基于特定时间点的“机会损失”索赔。
追溯至2017年7月,寒武纪向梁军发出《入职意向书》,约定年薪及股权授予条款,同时签订《持股计划》。该计划通过北京艾溪科技中心和天津玄算九号两个员工持股平台实施,梁军实缴出资仅5.26万元。
2022年2月梁军离职时,正处于《持股计划》约定的“权益锁定期”。根据协议,其持股权益应按5.26万元本金加年化5%利息回购。但此时股权市场价值已飙升至数十亿元,矛盾由此爆发。
面对“按成本价清零”的条款,梁军曾两次发起民事诉讼,试图推翻《持股计划》有效性。他主张《合伙协议》显失公平,要求撤销协议。但法院和仲裁机构均认定其签名真实,驳回诉求且裁决已生效。
2023年,寒武纪持股平台反诉梁军,要求强制执行回购条款。目前该案已开庭,尚未宣判。若寒武纪胜诉,梁军将彻底失去股权;若败诉,则可能面临更高额赔偿。2025年10月的42.87亿诉讼,被视为梁军的“终极博弈”。
法律专家指出,本案关键在于案件定性。若认定为劳动争议,将适用《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报酬保护力度更大;若认定为民事合同纠纷,则依据《持股计划》裁决。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郑升豪分析称,梁军持有的“实股”更可能被划归民事合同范畴。
02“麒麟”架构师离职创业:技术功臣的另类转身
梁军其人堪称技术精英典范。1976年出生的他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在华为任职17年,从工程师晋升至高级技术专家,更担任过华为海思“麒麟”SoC芯片总架构师。
2017年加盟寒武纪后,梁军成为公司技术核心。他主导研发了7nm制程的“思元290”芯片,以及后续的“思元370”“思元590”等旗舰产品。任职期间,他参与138项发明专利研发,推动寒武纪与华为达成手机芯片IP授权合作,被视为公司技术体系的奠基人。
2022年3月,寒武纪公告称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解除劳动合同。据“南方+”报道,分歧源于战略方向:寒武纪希望聚焦产品落地,梁军则主张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离职消息公布当日,寒武纪股价大跌,市值蒸发近60亿元。
离开寒武纪后,梁军迅速创立上海昉擎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初创公司迅速获得资本青睐,2025年7月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包括小米战略投资部、蔚来资本和上海临港科创投等顶级机构。
03“股王”刚盈利:索赔额超前三季度利润两倍
这场诉讼恰逢寒武纪“高光时刻”。在AIGC浪潮推动下,寒武纪2025年业绩爆发:第三季度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前三季度营收46.07亿元,净利润16.05亿元。
股价表现更为惊人。自2020年科创板上市以来,寒武纪股价从64.39元/股飙升至1346.6元/股,今年8月更多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明星公司直到2024年第四季度才实现盈利。
梁军42.87亿元的索赔额,是寒武纪前三季度净利润的2.67倍。若寒武纪在“回购案件”中败诉,并需支付劳动争议赔偿,将直接吞噬公司数年利润。更严峻的是,若无法收回价值155亿元的股权,其潜在负债将是前三季度净利润的近10倍、总营收的3.4倍。
这起天价索赔案,既是寒武纪技术成功的副产品,也是对公司治理的严峻考验。对梁军而言,这是民事合同战线失利后的“终极博弈”;对寒武纪来说,在公司全力冲刺AIGC算力市场的关键时刻,这场诉讼无疑分散了宝贵资源。当技术功臣与公司治理对簿公堂,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的赢家。
你怎么看寒武纪被前高管索赔?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