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赋能边疆振兴 龙江绽放农旅魅力
发布时间:
2025-11-16 19:28:10
来源: 保山日报网
龙陵县龙江乡地处龙陵县城西北部,与龙山、镇安相连,背靠高黎贡山,是大滇西旅游环线交汇点,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一直以来,农业产业发展瓶颈难破,农文旅融合发展链条缺失等问题制约着该乡发展。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龙陵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学习借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先进经验,以沪滇协作支持为重点撬动杠杆,围绕“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旅小镇目标对龙江乡发展进行全域规划,建成了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龙江稻田公园。“十一”期间,全乡共接待游客37.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4.97%;实现旅游收入6520.4万元,同比增长19.33%。
精准定位——
农文旅融合展现独特乡愁魅力
龙陵县沪滇协作领导小组充分挖掘龙江乡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以沪滇人才、资金、项目为翼,以“建强农业、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为发展思路,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新定位。
通过3年沪滇协作项目共建“弄玲—弄岗”农文旅环线。在沪滇协作项目持续支持下,弄岗村和弄玲村在较完整保留民族古韵和茶文化风貌的同时,完成了粮食博物馆、共享农事小屋、稻田栈道、茶文化体验馆、茶园步道等项目,以及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民宿等现代设施,成功申报弄岗村稻田公园和弄玲村万亩茶园2个3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激发了龙江的旅游潜能,展现了“春赏映山红、夏住老窝棚、秋尝稻花鱼、冬游龙江湖”的农文旅魅力,打响了“稻花鱼跃、红细软谷满仓、乡村游兴旺”的品牌,成功塑造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形象。
得益于此,全乡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旅游人数达1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余万元;2023年旅游人数达23.1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200余万元;2024年旅游人数达35.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20余万元。此外,龙江“稻花鱼节”相关报道被CCTV-1《晚间新闻》、CCTV-13《新闻直播间》等主流媒体刊播,弄岗村沪滇协作项目示范点彻底“出圈”,成了周末、节假日县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摄影采风、品尝美食的必选打卡地;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也在龙江乡成功举办。
产业融合——
多维度打造鱼米之乡名品牌
在产业发展方面,凭借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及龙陵万亩茶园的资源优势,龙江乡新建了1952.6平方米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并设立443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区等文化设施,建设1.6千米茶园观光步道及观景台,进一步提升全乡茶叶产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
茶厂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下自主经营,并与公司合作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运营茶文化体验馆,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以上的增收。同时,还促进了弄玲村263户茶农增收,提供了就近的稳定就业岗位,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万余元。
随着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的持续投入,龙江乡将自然风光、产业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提升,以稻田风光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深挖“稻鱼共生”绿色种养特色,积极探索“以粮为基、接二连三”的产业模式,有效带动群众扩大稻花鱼养殖产量,进一步打响龙江“稻+鱼”名片。据统计,龙江乡养殖稻花鱼达1.2万余亩,稻花鱼产量逐年增长,从2021年的30万公斤增长到2024年的50万公斤,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
同时,以沪滇协作为契机,龙江乡在积极探索拓宽市场供销渠道。2024年,龙江“稻花鱼”和龙江“红细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龙陵丰硕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上海市闵行区签订50万元优质稻米订单。通过项目建设推动龙江民宿全面改造升级,结合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优质市场主体的合作打造“清木花园”“云边嘉木”等民宿品牌,民宿对外租赁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我们将继续通过沪滇协作,与龙陵30万干部群众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挖掘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发挥好联农带农作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龙陵县沉睡的特色资源活起来,群众的日子火起来,为龙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全新动力。”龙陵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钱海华说。(记者 董梅)
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龙陵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学习借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先进经验,以沪滇协作支持为重点撬动杠杆,围绕“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旅小镇目标对龙江乡发展进行全域规划,建成了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龙江稻田公园。“十一”期间,全乡共接待游客37.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4.97%;实现旅游收入6520.4万元,同比增长19.33%。
精准定位——
农文旅融合展现独特乡愁魅力
龙陵县沪滇协作领导小组充分挖掘龙江乡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以沪滇人才、资金、项目为翼,以“建强农业、以农促旅,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为发展思路,找准特色产业发展新定位。
通过3年沪滇协作项目共建“弄玲—弄岗”农文旅环线。在沪滇协作项目持续支持下,弄岗村和弄玲村在较完整保留民族古韵和茶文化风貌的同时,完成了粮食博物馆、共享农事小屋、稻田栈道、茶文化体验馆、茶园步道等项目,以及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民宿等现代设施,成功申报弄岗村稻田公园和弄玲村万亩茶园2个3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激发了龙江的旅游潜能,展现了“春赏映山红、夏住老窝棚、秋尝稻花鱼、冬游龙江湖”的农文旅魅力,打响了“稻花鱼跃、红细软谷满仓、乡村游兴旺”的品牌,成功塑造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形象。
得益于此,全乡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其中,2022年旅游人数达1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余万元;2023年旅游人数达23.1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200余万元;2024年旅游人数达35.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20余万元。此外,龙江“稻花鱼节”相关报道被CCTV-1《晚间新闻》、CCTV-13《新闻直播间》等主流媒体刊播,弄岗村沪滇协作项目示范点彻底“出圈”,成了周末、节假日县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摄影采风、品尝美食的必选打卡地;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云南省主场活动也在龙江乡成功举办。
产业融合——
多维度打造鱼米之乡名品牌
在产业发展方面,凭借龙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及龙陵万亩茶园的资源优势,龙江乡新建了1952.6平方米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并设立443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区等文化设施,建设1.6千米茶园观光步道及观景台,进一步提升全乡茶叶产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
茶厂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引领下自主经营,并与公司合作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运营茶文化体验馆,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以上的增收。同时,还促进了弄玲村263户茶农增收,提供了就近的稳定就业岗位,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3万余元。
随着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的持续投入,龙江乡将自然风光、产业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提升,以稻田风光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深挖“稻鱼共生”绿色种养特色,积极探索“以粮为基、接二连三”的产业模式,有效带动群众扩大稻花鱼养殖产量,进一步打响龙江“稻+鱼”名片。据统计,龙江乡养殖稻花鱼达1.2万余亩,稻花鱼产量逐年增长,从2021年的30万公斤增长到2024年的50万公斤,实现户均增收2000余元。
同时,以沪滇协作为契机,龙江乡在积极探索拓宽市场供销渠道。2024年,龙江“稻花鱼”和龙江“红细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龙陵丰硕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上海市闵行区签订50万元优质稻米订单。通过项目建设推动龙江民宿全面改造升级,结合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与优质市场主体的合作打造“清木花园”“云边嘉木”等民宿品牌,民宿对外租赁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模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我们将继续通过沪滇协作,与龙陵30万干部群众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挖掘各自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发挥好联农带农作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龙陵县沉睡的特色资源活起来,群众的日子火起来,为龙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全新动力。”龙陵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钱海华说。(记者 董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