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余农民受益“五进农家”活动xC7保山日报网 本报讯 仲冬时节,在龙陵县农村,一条条弹石(水泥)铺筑的乡村公路将一个个自然村寨连结,山寨里村庄道路清爽整洁,看不到畜粪和垃圾;砖木结构的农家小院里,沼气池、卫生厨、厕、厩配套,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构成了农村美丽的新景象。xC7保山日报网 今年初,龙陵县在农村开展了“富进农家、美进农家、乐进农家、学进农家、孝进农家”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五进农家”活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观意愿,把广大农民“求富、求美、求乐、求学、求孝”的美好愿望转化为改造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xC7保山日报网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平达乡黄连河村石洞河是一个有68户272人的傈僳族山寨,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今年4月,整合边疆民族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国债资金46万元,带动群众投资投劳(料)54.2万元,按照“三通(水、电、路)、三改(厨、厕、厩)、三建(家、园、池)、一发展(经济)”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修建了连结乡村公路的村庄主干道和2.7千米的入户岔(巷)道,架通了自来水,改造了输电线路,68户完成了院场硬化和“三改”、“三建”,建起了一个占地2.5亩的文体活动场和文化室,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体活动队,坚持常年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村民小组长余文高介绍,过去的石洞河寨村庄道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滑路烂,人畜共居一院,喝的是牛滚塘水,生活环境太差。通过“五进农家”,生存环境改善了,经济发展了,讲孝道、讲文明的人多了,村民的生活舒坦了,精神生活也充实起来,寨里出现了白天忙劳动、晚上学科技,“少喝一斤酒、多买一斤肥”、“少在墙角蹲、多在田间干”、“门前少空一片地、庭院多种一棚瓜”的新气象。xC7保山日报网 龙陵县依托农业“422”工程,把“五进农家”活动的“富进农家”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拓宽增收路子。全县种植甘蔗13万亩、茶叶10万余亩、核桃25万亩、“两烟”5万余亩、石斛56万平方米,黄山羊存栏6万多只,发展种养加工业合作社(协会)160多个,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大户)30多户,建成120多个农副产品初精加工厂(坊),初步形成了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链条,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市场转换率。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4元,同比增长15.2%,凡是开展“五进农家”的村组,人均增收1000多元。xC7保山日报网 该县不断增加基层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多方筹措资金700多万元,扶持全县10个乡镇改扩建了文化站,121个村(社区)建起了文化室,建成文化大院50多个,配发了“万村书库”图书和部分文体活动器材,全县有农民业余文体活动队100多支。同时,通过开展“三通、三改、三建”,提升人居环境,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治脏乱蔚然成风,而今村村寨寨整洁,家家户户靓起来。到文化室(大院)里“充电”、文体活动场弹弦踏歌、道德评议会上评说热门话题……一场场宣讲活动、一个个美德教育培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文明素质,成为广大农民的新追求。xC7保山日报网 龙陵县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五进农家”活动中,着力培育诚信农民。利用宣传栏、文艺演出、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三万三讲”活动,许多农民家里都贴有“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治家重德”等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家训,以传统美德约束行为,引导群众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乡风文明、弘扬正气、崇尚文明。龙新乡勐冒村徐家寨农民剧团上演的表演唱《新农村靓起来》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庭院花草吐芬芳,水泥道路进村庄;一池三改环境变,农家小院亮堂堂……”xC7保山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