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 > 施甸
股份制起步 集团化发展

施甸县转变发展方式30万农民变股民

时间:2010-05-12 10:16:04  来源:保山日报网  作者:杨连武
  本报讯 进入5月份,施甸县万兴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多年的13000多棵茶叶遮荫树上,又长满了石斛这种新作物。这是当地农户以股份制的模式建立了石斛生产经营合作社后,将石斛嫁接到了遮阴树上;同时,在该茶叶基地闲置的空沟内,上海驻施甸县大山合食用菌研究所还套种上了香菇。目前,这个茶叶基地上已形成了茶、石斛、香菇三种产业齐头并进的立体发展模式。fA3保山日报网
  土地面积不变,土地利用率却大幅提高。对此,万兴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段贵显高兴地说:“这个茶叶公司从1986年经营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想不到如今还寄生了这石斛、香菇两项生物产业,基地的经济效益一定会越来越好。”fA3保山日报网
  在施甸县,股份制农业已初步从传统的家庭式经营转变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再从合作社迈向集团化经营的新路子。施甸县是云南省生猪养殖第二大县, 2007年以来,该县启动了以土地流转为目标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在运作过程中, 全县6万多生猪养殖户在13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整合下,率先组建了以“股份制”为主体的首家生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有技术顾问、市场导购,还有最低保护价格等保障措施,当年,生猪产业的总收入就从合作前的3000万元提高到1.2亿元。fA3保山日报网
  甘蔗是施甸县上世纪50年代就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骨干产业,在糖厂集体化经营导致拖欠农民甘蔗款长达2年之久后,施甸县委、政府忍痛割爱,将自己经营了30年的两个糖厂一次性转变为以农民持股份、企业拓市场、银行做后盾的股份制农产业,全县3万多蔗农在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下变成了企业的股东。fA3保山日报网
  作为保山市烤烟生产第一大县,在培育股份制农业过程中,施甸县烟草部门不仅把全县3万多烤烟种植户联合在一起,建立了数个烟草专业合作社,同时在烟区投资8000万元修建了800多公里烟区公路,还在烟地修建了27557个储水罐。今年,施甸遭遇了100年不遇的大旱,该县烤烟生产面积最大的姚关镇镇长苏春满却高兴地告诉笔者,姚关镇在大旱之年里人畜饮水出现了困难,但烤烟生产用水绝对有保障,这都是因为股份制烟草农业储备了救命水。在施甸县,由于股份制农业的开发,不仅把涉及面广、参与农户多的烤烟、甘蔗和生猪养殖等产业从股份制合作起步,向市场化和集团化进军,就连只有10000亩茶叶基地的茶产业,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食用菌产业及以地表种植为主体的冬季早蔬菜产业都成为企业投资、农民参股的股份制农业。股份制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县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近年来,这个县在烤烟产业中先后引来了山东烟草集团、厦门烟草集团的种植投资;生猪养殖产业引来四川绿森公司和以屠宰为主体的象山公司投资;蚕桑和蔬菜产业引来了浙江茧丝绸公司、蔬菜产业开发公司的投资;食用菌引来了上海和全国供销总社两家研究所的投资。在股份制农业向集团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施甸县的农业总产值从传统农业期间的5亿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13亿元之多,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把施甸县的30万农民转变为企业的股东,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助推器。fA3保山日报网
  据悉,施甸县通过股份制农业开发,生物产业在股份制农业中的嫁接已获得成功。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准施甸县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县,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精彩热图
施甸县10万农民外出务工促增收
施甸县10万农民外出务
施甸县太平镇抗旱减灾见闻
施甸县太平镇抗旱减灾
施甸老农喜领新农保存折
施甸老农喜领新农保存
施甸金布朗民俗节彰显民族风情
施甸金布朗民俗节彰显
推荐新闻
评论热点
相关新闻